•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当下不良资产行业的“危”与“机”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家泼冷水,只是希望诸投资机构或投资人能够更理性的看待这个行业和机会,更加理性的参与到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进入门槛很高的不良资产投资行业。

作者:三水先生

来源:新岛汇(ID:xindaohui2019)

前言

本人从未写过行业文章,更未通过任何自媒体或其他途径发表或转载过。这次之所以想写这篇东西,主要是因为2019年以来看到依然有太多机构对不良资产行业投资机会之乐观预测,甚至众多机构蠢蠢欲动,几欲出手。这让我回想过往几个周期的情形。比如最近一个周期,就是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大量机构涌入挤得头破血流,而在2018年这些机构中不少猝死或者暴雷,整个行业一地鸡毛,十分担忧这个行业又将重蹈覆辙,恶性循环。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家泼冷水,只是希望诸投资机构或投资人能够更理性的看待这个行业和机会,更加理性的参与到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进入门槛很高的不良资产投资行业。

1、行业机会浅谈

不良资产投资行业是典型的逆周期行业,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资金紧缩的环境下,不良资产大量暴发。在宏观层面看,近几年不良资产投资行业毫无疑问是一个蓝海市场。

就2018年的行情分析来看,市场供给量方面,较过往有急剧的上升,主要源于几点:

一、市场资金整体收紧,中美贸易战形势严峻,经济增速趋缓,导致很多实体企业、房地产企业甚至诸多上市公司资金流问题严重,暴发大量新增困境企业和不良债权;

二、自2018年1月银保监会就隐匿不良债权问题对成都某银行的4.62亿巨额处罚之后,银行体系对于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需求急速提升,存量不良需大量出售;

三、自2018年初,尤其自某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原董事长落马之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重新审视过往模式和考核制度,从2017年的“重收购”的考核制度调整为“重处置”的考核制度,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处置的需求和压力也随之加大。

这三个方面的三重影响,使得不良资产二级市场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已不再是2017年“一包难求”的情形。

市场购买力方面,在经历了2016年和2017年的“疯狂”之后,2018年的不良资产投资市场显得“冷静”很多。参与主体少了很多,参与资金规模也收缩了不少,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小机构,几乎看不到身影。其中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市场资金收紧、监管加强;二是一批在2017年高价拿包的机构资金周转不顺,无力出手。这对于拥有较完备专业团队的主流投资机构,却是不错的机会。

根据浙商资产的不完全数据统计,2018年的不良资产成交率不足30%,其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出售的不良资产成交率约15%。也就是说,银行和四大手里的存量不良债权,大多数未能出售,加上因前述经济和资金因素导致的新增不良有一定时间的延迟,按道理2019年的不良资产供应量较2018年依然会有显著提高。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2019年上半年,从供应端看,可能各个地区之间有所差异,但银行和四大整体对外出包量有所下降,而且相对价格上升,性价比不高。对于购买端而言,传统的主流投资机构几乎没怎么出手,反而有一些外资、新入投资机构拿的东西见多。对于造成此情形的原因,本人分析如下:

1、银行虽然面临的不良出清压力较大,但五大行手里很大比例是一些国有或大集团的不良资产,一时不易出售。中小银行虽然有不少民营中小体量不良,鉴于自身承受损失能力较弱,且年初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因此中小银行出售的不良资产价格不低;

2、四大在2016年以前取得的不良资产价格相对较低,在2018年底前已卖的差不多了,2016年底以后取得的或者之前取得的个别价格较高的资产再出售,本身价格已经很高,性价比不高;3、不少大体量外资进入,外资的模式大多是委托境内服务商代为收购,对本地市场并不直接掌握,加之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对价格敏感性不高。新入其他机构,并不完整了解行业周期和特性,盲目出手。而境内传统主流机构对于不良资产行业的周期更为了解,且都秉持理性且以数据为支撑的投资逻辑。

总而言之,在2016年-2018年的周期性问题尚未完结,2019年又涌入了一批对行业周期性问题及投资风险全然不知新进投资机构,使得资产包竞争热度不降反升,这不得不让很多主流投资机构对行业发展之生态产生忧虑!

2、行业风险浅示

2018年,是不良资产供应量大幅度增加的一年,本应该也是诸多不良资产投资机构的分水岭的年份。因为市场整体资金收紧、房地产价格下浮等诸多原因,导致这个行业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一些以P2P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机构,因为P2P的大量暴雷以及监管严控,已无法再延续投资;一些小机构资金体量小,却在2017年高价买了资产包,导致退出滞后,甚至逾期。还有像上海的某融集团、江苏叫某安的投资机构这样的大机构,也因为多种原因,导致逾期,投资人要求兑付等问题。不光这些,可能一些知名的主流机构也遇到不少的困难与麻烦,只是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或者调整能力足够强,所以能够化解风险。

本人认为,不良资产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很多投资机构对行业周期认识不清楚,拿包价格高,很难转让或和解,只能靠诉讼拍卖,周期拉长,且最后不一定能够完全退出;

2、房地产波动大,对拍卖周期和回款金额产生不利影响;

3、下游民营资金紧,债转、和解清收难度加大;

4、很多投资机构缺乏体系化的专业处置团队和资源;

5、道德风险问题,如某安投资机构的董事长和总裁都失联。

2018年出现的这些问题,大多数与2016年和2017年的大批小型机构涌入,推高资产包价格有关,也可以说是对2016年和2017年的阶段性清算,但尚未清算完结。2019年又涌入一批新进机构,在原本资产包价格泡沫尚未刺破穿透的基础上可能又会吹出新的泡沫。本人预言,在未来2-3年之内,依然还会像2018年一样,部分非专业机构被周期性清算并淘汰出局,甚至景象会更加惨烈。

3、投资行业建议

本人认为,不良资产行业,从社会价值和贡献的角度,是一个能够造福社会,能为国家化解金融风险,做出重要贡献的行业。作为不良资产行业多年的从业者,看好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也真心希望行业能够长期良性的持续发展。

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每个环节、每个参与者能够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有效地化解风险为目标有序地参与进来。银行机构应该以真正能够化解实体企业风险为导向,不能一味抬价,导致社会资本的承接能力不具有可持续性,那最终影响的还是银行和国家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四大和地方AMC更重要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对银行出售的资产包,应该保持相对理性,分类有序地承接和化解,同时考虑自己解决或转让给社会资本解决的可落地性。当然,银行和四大,除了理性地考虑市场的反应外,还有政治任务在身,他们的行为并不完全受主观意志所支配,所以也不是市场能掌握的。

也正因为此,社会资本更清楚理性地看待这个行业和特点,谨慎而理性地面对每个投资机会。基于此,本人对社会资本参与不良资产行业投资提出如下倡议:

首先,任何一个投资机构参与这个行业的投资,应该保证拥有成熟的对行业有足够深度认知的专业团队,可以是自有团队,也可以是深度合作的外部团队,但对外部合作团队的考察核实及风险绑定非常重要。拥有靠谱的专业团队是保证理性参与的前提条件;

其次,每一个投资机构需要根据其资金的特性,包括来源、周期、成本、收益预期等各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要求的投资策略。比如,成本低周期短的可以做优先级资金,或者以流动性更强的底层资产为抵押物的资产包的投资;周期较长但对收益要求较高的可以考虑工业或有较大重组价值的单体困境企业;或者其他方面的更有针对性的配置;

再次,对于新入投资机构,最稳妥的方式应该是寻求强强合作、循序渐进,在合作中不断成熟自有团队,逐步独立。只要对合作机构的考察够深入,合作机制能够充分体现风险共担的原则,做好不良资产投资也并非难事;

最后,各社会资本之间,尤其是主流机构之间应该形成一种默契。如果每个投资机构都能够以处置落地和化解债务风险为出发点,以退定投,理性对待每一个投资机会,而不是为了投资盲目竞价,那么让这个行业往更加良性可持续方向发展是可以实现的。

也许本人的上述观点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但并非不可能,关键的第一步是社会资本之间是否能够先统一思想。新岛汇的宗旨是让成员多一点温暖,让行业多一些正能量,新岛汇成立的初衷也是希望能为行业内志同道合者建立一个深入沟通的平台,以期望汇聚点滴之水源,形成一条对行业有影响力之大河,推动行业往更加良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仅以本文抛砖引玉,期待与更多有识之士、志同道合者探讨、交流、完善!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新岛汇”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盛会邀请】2024大连·特殊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报名开启(11.15-11.16)

年卡会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