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730,变局时刻!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

作者:政信三公子

来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相信大家都很敏锐的发现了一个现象:

就是从6月中旬开始,公众号文章里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心里按摩,不再聊财政金融政策,不再聊地方债务化解,不再聊非银业务创新,不再聊城投产业转型,不再聊债券交易策略等等,都不聊了,每篇文章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除了正能量,各篇文章里还时不时的提及,预判730就是变局时刻,但又语焉不详的给不出逻辑和依据。

今天就是730了,一些大家过去从未预料到的情况出现了:

股市震荡调整。

茅台大跌,但斌、张坤、林园这些明星大牛纷纷出来或诚恳道歉或修正观点,业绩普遍乏善可陈。

地产股债双跌。

恒大事件发酵,供应链上下游纷纷倒戈起诉,恐慌情绪传导到了SM、YJL、XC和JZY等相似特质企业的债券价格上。

中美针锋相对。

掩饰全无,连口头上的客套话都欠奉了。

严控城投债务。

从财政到审计到监管,对城投动起手来似乎“比勇斗狠”,只管着踩背治罗锅,严查隐债,也不管会不会把城投给踩死了。

金融机构使命担当。

担子越来越重,存量部分只能借新还旧讲大局观,增量部分的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又不咋赚钱。

简单总结起来:

股市的白马抱团逻辑崩塌了,芯片和新能源开始与泡沫共舞,新的方向还没形成共识;

债市都等着城投出清,没想到地产先躺倒了,影响未知,前途难卜。

有多少家银行和信托已经做完了压力测试,觉得自己不会被某大等拖死?

1200亿美元市值的教培行业说凉就凉,是市场说了算,还是人民美好生活更重要?投资逻辑面临新一轮重建;

城投公司再融资越收越紧。

存量融资偿还困难,已然是以金融机构借新还旧自救为主。金融机构能够借新还旧的前提是城投公司依然还的起利息。

15号文把流贷一掐死,如果利息都还不起了,那么迟早要来一轮展期降息乃至免息才能解决问题。

银行似乎成了标和非标的安全垫,把前些年的利润陆续回吐。

增量融资主要靠本地金融机构支持,厘清隐债和严控项目后,项目越来越少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外部项目资金了。

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成为新上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

既然城投公司的增量项目建设资金回归了财政的表内,那么:

存量债务的化解和置换,迫切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暴露风险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疫情是否就是个技术性违约的契机,让人无法指责,又似乎理所应当?最终大家都解脱了?

评级机构就像吃了枪药一样,突突突的给银行金融机构下调评级。

从万亿级的S银行,到万亿级的金融央企,再到省会城商行,再到数量繁多的地方农商行。

如果连银行都信不过,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今天的政治局会议,信息量非常大,毕竟学识浅薄,不想过多解读,简单摘录几段话与大家共同学习:

第一段: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里面有句话值得琢磨。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这里面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国内大局,再国际大局。

先疫情防控,再经社发展。

不管是作为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还是基层政府,都要先顾国内大局(国本),都要疫情防控优先(民本)。

这是大的原则,非常务实,也非常底线思维。

第二段: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上面这句话,提到了两个“稳”字,目前【不稳固】,下半年要【稳中求进】。

主官们要有大局意识的,城投和国企,是没有爆雷潮的。

没有爆雷潮,原因有两个。

第一,城投和国企是地方经济的基本盘,与民生息息相关,不能出问题。

第二,地产如果迎来爆雷潮,谁来收拾烂摊子?还得城投和国企出面,勇于担当。不过,这也是城投和国企低价承接好资产,完成市场化转型的契机。

第三段:

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上面这段话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要实现跨周期调节,是需要金融工具的。

我理解,这个工具,只能是银行。

既要实现存量债务的跨周期调节(时间换空间),也要实现企业发展的跨周期调节(降息减费)。

第二个层次,财政不可能放松,更不会大规模上杠杆,打消幻想吧。

会议提的是“提升政策效能”,“兜底三保底线”,压根没提财政要增赤字。

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过去,地方政府和城投为了化债,很多资金是挪用的,堵窟窿去了,而没有真实用到增量项目上去。

现在呢,估计要加大审计和督查力度,把钱真的用到项目上去,这样才能“实现实物工作量”。

基层都在抱怨,上半年的专项债发行太慢了,到位资金太少了。这是很科学的。

先把隐形债务厘清了,把新老划断了,增量的专项债资金才能真正用到项目上去。

如果上半年哗哗哗的放钱,账又是混乱的,这些钱都拿去堵窟窿去了,还怎么发展?

第三个层次,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

怎么叫合理充裕?

所谓的合理,应该是精准施策的概念。

如果流动性在行业间不合理,就定向放给指定的行业。

如果流动性在银行间不合理,就定向放给指定的银行。

如果流行性在区域间不合理,就定向放给更需要的区域。

第四段:

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完善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制度。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第一个层次,原来是【建立】一把手负责制,现在是【落实】一把手负责制。

陆续换届了,也陆续厘清隐债了。

存量的问题盖棺定论,增量的问题严厉问责。不给你历史包袱,但你也要懂轻重缓急,有使命担当,绝对不能搞出事情。

第二个层次,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房地产始终是要平稳健康发展的,如果某大这种企业干不好,就让能干好的企业来,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囤着土地不开工。

换个角度讲,某大这种企业如果半价甩卖,肯定会影响市场稳定。这个时候,的确需要属地国企和城投出面,先半价把楼盘接走,再零散慢慢卖。既稳控住了市场,还能有不错的收益。

简单聊这么多。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盛会邀请】2024大连·特殊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报名开启(11.15-11.16)

年卡会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