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寄希望通过对其他国家不良资产处理范式的学习,希望搞清楚都有哪些策略,策略如何实施,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效,借以评估我们当下的市场及寻找市场机会。
作者:守望者
来源:静水深漩(ID:zealsaint111)
本文是我寄希望通过对其他国家不良资产处理范式的学习,希望搞清楚都有哪些策略,策略如何实施,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效,借以评估我们当下的市场及寻找市场机会。
一、美国不良资产救助框架:
储蓄与贷款协会长期“短债长投”的经营策略在美国政府解除“Q条例”(存款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后,引发了储蓄与贷款协会的倒闭潮,在整个80年代,有超过1000多家储蓄与贷款协会宣布破产。1989年时,支撑储蓄与贷款协会的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SLIC)也宣布破产。
我们先花一点时间快速的了解一下储蓄与贷款协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对经济的冲击规模和方式。
储蓄与贷款协会是政府批准设立的从事储蓄业务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目的是为购房者提供融资,贷款以购房者房屋为抵押(是不是很熟悉的配方?像不像2008,没错又是房贷市场,这块并不是黑不动产市场,这个市场出现频次高,是因为其资产体量大,我们很少会听说卖甜甜圈的对金融体系造成剧烈冲击,因为其占据经济体量太小,不够大量的金融产品介入)。储蓄与贷款协会通过向参加储蓄协会的会员发放固定利息的住房按揭贷款来获取收益(这里我们注意下,大萧条后美国颁布了“Q条例”,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了最高限度,当时美国长期实行存款利率3%,贷款利率6%的固定利率制度)。期间经过了改革后,储蓄与贷款协会的存款保险由储蓄协会保险基金提供,该基金由FSLIC管理(这块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熟悉的配方,拥有一个强大的干爹,开整,估计FSLIC开始并不是很清楚储蓄与贷款协会给他整了多大的坑,发现时已无力回天。我们看到干爹光光环模式在乐观的市场环境中总会出现这类问题)。
到达80年代时,储蓄与贷款协会达到了其经营的巅峰时期,成为美国仅次于商业银行和保险银行的第三类金融机构,全美拥有4700家储蓄协会。
以上是储蓄与贷款协会的席卷全美的危机的背景。从形成的冲击来看,储蓄与贷款协会引发的问题传导至了商业银行,引发大量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出现问题,1988年美国境内宣布破产的银行超过200多家。
在这一背景下,1989年美国国会颁布了《金融机构改革、复兴与实施法案》,开始挽救千疮百孔的银行。由于本次的目的是分析和学习各种工具和其意义,因此我们这块简化问题。简化后的救助法案整体思路如下图:
二、各个部分运作细节:
1. Fed采取的行动:
在危机发生期间,Fed通过将实际利率区趋近于0的方式,为困境中企业减少利息负担。
联邦政府动用公共资金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直接救助,具体方式为,向银行直接购买不良资产及向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增强银行低于风险的能力。
我们仔细分析下美国政府采用的手段,有助于理解债务周期末端,政府能采用的方式舒缓经济的苦痛。
面向实体企业,降低再融资成本,设立新的SPV发放贷款或重组贷款(AMC,纾困基金),调整再融资政策(包含公开市场和非公开市场)。面向企业的主要工作方向是降低困难期企业利息支出并维持企业能获得再融资避免流动性枯竭。保护企业即保护金融机构,企业流动性枯竭会导致金融机构大量违约,市场进入新的负向加强的螺旋中。
面向金融机构:提高注册资本,购买不良资产,调整拨备覆盖率,调整不良贷款认定标准,向金融体系注入低成本资金(比如各种借贷便利工具)。面向金融机构的主要工作方向是加固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避免因贷款组合质量下滑导致的金融机构流动性分层,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枯竭,最终出发大面积金融危机。
2. 商业银行自救:
作为危机处理的第二款拼图,商业银行进行了自救行为,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1) 通过吸引新资金,转增资本的方式增强资产负债表的韧性;
2) 重组贷款包:审视贷款包组合,将其中短期较难处理的部分,成立坏账银行,承载剥离的不良资产,减少对资产负债表的拖累;对剩余贷款通过重组期限,利率,调整担保品的方式重组贷款,减少进一步违约的同时避免贷款包质量下滑进一步弱化资产负债表;
3) 阻断可能的负循环:主动提升对不良贷款的拨备率,通过这种方式使得银行的拨备率指标看起来强大,可靠,避免因为不良贷款进一步涌现引发拨备率下降,引起市场对目标银行的担忧,进一步引起流动性分层和银行估值下降的负向加强通道。
通过对银行自救的学习,我们看到银行在债务危机中救助的方式包含了:
1) 增强资产负债表上的权益项,通常是原有股东增资或引入新的战略股东的方式最为直接,其次是发行二级资本债等手段。通过新流入资金增强银行的一级核心资本和二级核心资本。这点对于市场信心的问题尤为重要,尤其是能引入超大型企业或政府资金的加持,疗效更加。
2) 刮骨隔离:对短期很那解决的贷款包采取转让或设立新的SPV的方式剥离,立刻终止该类资产包对资产负债表强的影响。类似我们国内的AIC和AMC的模式。
3) 贷款重组:对暂时性困难的借款客户进行贷款重组,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期,该类企业渡过困难期后,贷款质量将获得回复。这块我们看到无论是和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在发生,比如贷款展期,无本续贷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避免了贷款包质量进一步下滑,弱化资产负债表。
4) 阻断可能的负循环:资本市场对一个既定银行的恐慌情绪来源于对资产包质量进一步下滑且银行拨备覆盖能力不足的关注,通过主动以上几步的调整,银行贷款包质量已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且银行拥有了更多的资金,此时通过主动增强覆盖倍数的方式,可极大的增强资本市场的信心,避免进入糟糕的循环。
我们从近期一些银行的重组结果看到,商业银行的救助也确实是通过以上几步,但其中的难点在如何说服市场贷款包质量的调整,拨备的覆盖已经足够。关于这点,通过很多案例的结果看,找个强大的爸爸依然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比如2008年美国搞的国有暂时性持股加持。
3. RTC:
1) RTC被选择的原因:
RTC(重组托管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mpany)期初是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一个子公司,负责按照市场化原则清收破产储贷机构的资产,拥有成功管理1500家倒闭银行的经验。
2) RTC策略-不良资产交易平台建立:
美国政府通过《金融机构改革、复兴与实施法案》授予RTC接管问题机构的权利,并为了保证RTC拥有足够的启动资金,美国政府为RTC注资500亿美金(1989年,美国GDP5.64万亿美金,相当于美国GDP的0.8%;1989年,中国GDP3477亿美金,所以我们看到500亿美金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再考虑到使用后杠杆后,美政府确实用了洪荒之力)。
面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RTC建了一套工作制度用以避免内部腐败的同时获得投资者对被出售资产质量的认可度。这套详尽的规章制度包含了资产管理与处置、定价与销售、竞价程序、缔约策略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使得全部的交易都能够在一种公开、竞争的环境中,遵循标准化的程序进行。该方法极大的获得投资人的信任,对正如你这会想的那样这不是发债吗。在整个处置期间RTC将自己变成一个资产处置的平台(不仅仅是收资产,卖资产,还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这样说起来有点抽象,我举一个例子--交易所,交易所我们能买卖资产也能获得融资,对RTC在功能的设定的时候为自己加入的这样的功能),而非一个单纯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机构。
RTC在其存续期间成功的接管了2000多家问题金融机构,出售抵押资产4000多亿美金,并与1995年关闭。
3) RTC策略-资产拍卖
RTC将收来的部分资产包进行分类并切分成单笔1-2亿元的资产包,采用暗标(暗标拍卖的方式,依据拍卖方的考虑隐藏很多关键信息)像卖豆腐块一样甩卖不良资产包,由于RTC前期建立的标准化的内部管理体系,使得RTC在开展此项业务时能赢得投资人的信任,并以较为快速的方式去化资产包。据统计RTC通过该方式卖出去的资产包总价在约200亿美金,约占总规模的6%
除了进行拍卖外,RTC还为有兴趣购买资产包的投资人提供融资,帮助投资人完成资产包购买。令人叫绝的是RTC开展的资产回售权(Putback)业务,即投资人自并购之日起1年以内,投资人有权将购买的资产包卖回给RTC,回售条件根据资产包的特点来确定。各位是不是想起来质押式回购?RTC通过为投资人融资以及资产回售权的方式,为该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加速了资产的流转,真是极其富有想象的设定。
4) RTC策略-资产合同管理:
对于资产包分类当中单体规模较大或问题复杂的较难通过切分成1-2亿元豆腐块进行甩卖的资产包,RTC通过引入资产服务商签署资产处置协议通过分享投资收益的方式进行部分资产的化解。
该模式有点像我们在传统领域看到的委托经营模式的变体,即对固定的标的资产招标并委托给中标机构,通过签订保底收益,浮动收益分成机制,中标机构权利范围等方式充分调动市场上拥有专业技能的主体参与经营管理。该模式在国内市场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找各地管委会下委托出去的资产,相当部分经营情况还是不错。
根据统计,通过这种方式,RTC在1991到1993年总共和91家资产服务商签订了资产处置协议,合计资产规模485亿美金。这块需要提示的依然是RTC在内部建立详尽的规章制度为工作开展奠定的基础,避免了资产处置商积极性受到打击。
5) RTC策略-股本合作:
股本合作模式是RTC在不良资产处置时采用的另一种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在该模式下,RTC以持有的不良资产包作为出资入伙有限合伙企业企业,成为有限合伙人;投资人以现金出资的方式入伙有限合伙企业,成为一般合伙人。
实际的运作中,投资机构输出起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源解决资产包处置的技术问题,RTC通过发债等手段为有限合伙企业提供股东借款用以维持运营。
这种模式下,RTC不仅出让了资产包还充当了配资方的角色,为投资人安心发挥其专业能力提供了稳定的保障,避免资产包因为流动性问题导致的二次不良。
处置不良资产获得收益优先用于偿还RTC给与有限合伙企业的股东借款,再按照入伙协议进行分配。
通过该模式RTC建立了72个合作关系,并完成了约214亿美金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
6) RTC策略-不良资产证券化:
产品类型 | 是否有抵押物 | 现金流稳定性 | 收益模式 | 是否分级 |
CMBS | 以房地产或住宅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 | 较为稳定 | 定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 | 可分级,通常为优先和劣后 |
CDO | 无,以信用贷款,信用债等为基础资产 | 不稳定,设有在投资条款的产品产生的现金流还可进行再投资(一般投向高评级债券) | 包含定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也包含期间无利息,到期统一分配模式 | 可分级 |
LT | 不一定,基础资产可以包含任何资产 | 较为稳定 | 定期支付利息,且支付评率较高 | 可分级 |
RTC处理不良资产的另一策略是证券化产品。通过上图和表可以看到,其创设的证券化产品的思路和品种。
资产分类:与我们熟知的证券化产品类似,相同属性的贷款进行打包,并满足分散性原则和模拟现金流对本息实现有效覆盖,这些点符合了传统投资人对证券化产品的基本认知逻辑,也是该产品能被出售的第一关键。
现金流和利息支付:我们看到CMBS、CDO、LT各自的底层资产和现金流特点是不同的。相对而言,CMBS代表了底层资产最为清晰,现金流更好预测的一类产品,现金流和利息支付中规中矩,适合较为容易预测的质量较好(还具有抵押)的贷款包;CDO代表无抵押类的信用贷款的资产包,该类资产打包的证券化产品从质量上弱于CMBS的资产(因缺少抵押物),且回收周期不稳定,通过设定循环投资和提高现金流对本息覆盖倍速的方式解决问题;LT产品为混合包产品,底层资产种类更为宽泛,投资人认识度上相对弱(相比较底层为贷款的证券化产品,底层为其他金融资产的金融产品机构认知度会降低,因为金融产品复杂度上升),为了解决认知度弱的问题,通过更为确定的底层现金流和提高期间利息支付的频次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在RTC管理的资产中,住房抵押贷款占据了最大的规模,以1990年的数据为例,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规模达到340亿美元。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RTC获得了更多的流动性,为其扩大不良资产管理能力提供了支持。
三、处理效果(需要补充原则部分的内容):
美国1985-200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RTC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一次大型试验,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后期美国经济的表现上,是成功的。
1989至1995年期间,RTC一共重组了747家储贷机构,其中433家通过RTC的重组后最终被其他银行并购,222家通过RTC的重组后被其他储贷机构并购,剩余的92家完成了对存款的兑付。从处理的资产规模上看,RTC截止1995年底,通过债权回收和资产出售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账面价值约4560亿美元,回收率为87%,即回收了3950亿美元。
以上是对RTC救助策略的初步学习和总结,下来我将通过对具体产品的详细学习寻找具体的业务模式和机会。欢迎各位大侠找我喝茶聊天,共同寻找机会。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