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业,有三个大佬,被圈里人戏称为“三大疯子”。他们分别是恒大许家印、万达王健林、绿地张玉良。
作者:杨子健
来源:阿尔法工场研究院(ID:alpworks)
三人之中,张玉良无疑是最为低调的那个,除了国资背景外,并没有给人像王健林、许家印二人那般,时常语出惊人的深刻印象,“勤”、“俭”、“谦”,是张玉良的标签。
但论及疯狂,张玉良不会输给任何人。这个现年65岁高龄的上海绿地集团董事长,仍然是地产界的拼命三郎,时常会上演45小时连轴工作的举措。
这种疯狂,也进而延续到了绿地集团身上。常人提及绿地集团,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定是那个疯狂盖摩天大楼的房企。
从总高450米的南京绿地广场,到63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后改为475米),目前的世界十大高楼近一半来自绿地。以至坊间赋予绿地集团一个响亮的称号——“摩天大楼专业户”。
除了疯狂盖高楼,张玉良也从不会错过自己能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发展金融、做汽车服务、开酒店,甚至是挖煤、建地铁。
11月12日,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所属行业类别已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翻阅绿地的财报,归因跃然纸上。2020年,公司经审计的营业总收入为4561亿元,基建产业营业收入为2334亿元,占比51.19%;而在2021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2829亿元,基建产业营业收入为1574亿元,占比55.65%。
正是鉴于公司基建产业的收入占比已超过50%,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绿地集团所属行业类别已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
曾经表示要分拆基建业务上市的上海绿地控股集团,选择改头换面并彻底加入后者。这是张玉良迄今为止,最为疯狂的一场表演。
1992年绿地成立,当时还是一家由上海农委和上海建委共同注资2000万成立的绿化公司。此后,绿地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建设大型保障社区、商办超高层、空港高铁商务区、确立能源为第二支柱产业、控股城商行并开始布局金融产业链。
绿地集团成为了继万科、保利之后,第三家销售破千亿的房企,并在7月份入选《财富》2012世界500强榜单,缔造出中国房地产企业史无前例的一刻。
2015年借壳上市时,绿地的开盘价达到25.10元,市值迈过3000亿门槛,超过万科和新鸿基,成为全球最大的房企。
无论是全球最大房企的头衔,还是各大一线省市高楼迭起的盛景,均在告诉外界,这是一家专心深耕房地产事业的超级巨擘。
2004年,绿地仅花费5400万元,便购得上海宝钢集团旗下宝钢建设60%的股份,而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公司拿到了土木建筑行业中的7个国家一级资质。
在此后绿地集团诸多房地产项目的延展线中,时常可以看到宝钢在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的身影,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算是绿地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小试牛刀。
2015年,绿地提出了“一主三大”的战略,“三大”之一即为大基建,绿地“土木人”的身份正式亮相于公众的视野。
自此,公司开启了并购省级建工企业之路,利用国企混改的方式,绿地陆续将贵州建工(12亿)、江苏建工(9.63亿)、西安建工(10.7亿)、天津建工(14.8亿)、河南工程局(8亿)、广西建工(35.76亿)、上海水利工程集团(未公开)等纳入麾下。
但张玉良的真实目的不止于此,公司通过收购地方建工企业,成功建立起与地方政府根深蒂固的合作关系,这对无论是地产还是基建,各项业务拓展的作用举足轻重。
2020年4月,绿地控股全新组建了绿地大基建集团,具有国家认定的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7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项,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18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16项。
此时的绿地控股已不可同日而语,“绿地大基建”成为国内第八大基建企业,而位于前列的,是中建、中铁、中铁建、中交,这类中字头的巨无霸央企。
在2015年绿地集团上市之际,公司贵为世界第一大房企。而这一年,具有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被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
大潮涌动,风生水起,几个关键词成为了彼时地产行业的热门标签:地产金融、互联网+、服务,它们冲击着传统的房地产行业,并为发展中的开发商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当然,这也帮助绿地集团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借此东风,张玉良上演了一场豪赌,绿地上市即开始改革。
除了老本行房地产业务,公司同样不遗余力地在大基建、零售、汽车、金融等多个板块,企图利用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这无疑会引来市场对绿地的种种质疑,“公司刚当上地产龙头,后面有万科、恒大紧追不舍,暂且立足未稳,就想着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绿地的脚步,在市场分析师的眼里,似乎迈得有些过大。
但事实证明,张玉良还是赌对了,公司在多元化业务的发展上大获成功,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核心指标均呈大步增长的趋势,而公司也连续多年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
但是,绿地的精力终究有限,赖以生存的房地产板块逐渐掉下队来,排名从榜单首位掉落至10名左右。
与此同时,公司还一度陷入现金流断裂的传闻,不仅多个工程、地产项目出现欠薪罢工的惊天丑闻,甚至原本计划成为中国第一高楼的武汉绿地中心,也间接因此从636米降为475米,深受其害。
一边是连续多年世界500强的金字标签,一边却不得不面对多个项目暴雷停工的尴尬,绿地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可谓福祸共存。
当时间来到了2019年,绿地集团的负债,和众多头部房企相同,“顺利”破万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有一系列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但市场仍然散发着余温,大多房企依旧在进行着无序的扩张。
通过绿地2018、2019年的报表可知,房地产业务和基建业务均没有达到占比超过50%的业绩,虽然两年间房地产营业收入占比略高于基建营业收入,但实则相差无几。
这一切,似乎尽在张玉良的掌控之中,地产业务和基建业务就像天秤的两端,一端稍加用力,天秤的平衡将随之倾斜。
2020年,绿地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84.1%;净负债率为139.2%;现金短债比为0.97。三道红线均踩,处于“红档”企业。
即便是在2021年11月1日,第二道红线(净负债率指标)转绿后,绿地仍无法摆脱第三道红线的约束,这大大阻碍了公司的融资通道。
一年后,随着2020年报、2021半年报的数据变化,基建营业收入占比连续超过50%,绿地正式完成了从房地产业到土木工程业的转身。
这也意味着,评级机构需要用建筑行业的标准对公司进行重新评估,绿地巧妙的摆脱了政策对房企融资的约束,也间接改善了自己信用评估的预期。
可以预见的是,在精明的张玉良背后,无数的政商圈投融界大佬早已看破红尘,做好部分公司业务包装重组的准备。当项目穿上土木建筑工程的马甲,绿地集团原本步履蹒跚的体内,曲线输血的戏码将多次上演。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大基建板块在建项目总金额为10479亿元,其中房屋建设业务7605亿元,占比73%;基建工程2366亿元,占比23%。
诚然,基建业务中的房地产项目,和传统的房开项目存在本质的不同,但背后的旁门左道,足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随着大基建之路渐入佳境,市场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土木工程建筑业是房地产商的下一个落脚点,绿地为其他房企做出了成功转型的示范性样本。
熟悉张玉良的人都知道,这个65岁的国企董事长,出身于上海公务员体制内,是维护政府关系的一把好手。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张玉良几乎没有性格,他与国企打交道是一个面孔,与政府打交道是一个面孔,与国际公司、民企打交道又是一个面孔。”为了企业,他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能够委曲求全。
“做政府想做的事情”几乎在一时之间,成为了张玉良在各大公众场合中的口头禅。正因此,张玉良被外界誉为“新红顶商人”。
而与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也成为了绿地的行事法则之一,公司做绿化、做保障房、做公建、做城市配套,与政府保持了高度同步。
当然,上海绿地集团本就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市城投。这一特殊的身份,使得绿地在获取市政工程的各路资源上,存在着天然的近亲。
而在公司的体系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绿地大基建集团旗下的各类子公司,与地方国企错综复杂、股权交织的背景关系。这种深厚的政府关系,也直接推动了绿地能够深耕基建业务并依此成功转型。
大型企业与政府之间密切的关系,往往是推动事件顺利进展的秉要执本,间接解释说明了绿地为何总能审时度势,走走停停,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演悬崖勒马的好戏。
这显然是其他民营房企与绿地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更何况,基建工程领域的天下,早已被超大型的央企巨擘牢牢占据。
基础项目开发,主要包括轨道交通,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房屋等,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与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操作流程、项目立项、规划审批、方案设计、税收等方面截然不同。
正因此,相对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基建业务前期垫资大、项目回款周期长,收益甚微,会严重拖累房企的盈利状况。
2018、2019、2020、2021半年报的数据指出,公司房地产业务的毛利率为27.01%、27.58%、26.39%、23.19%,而同期的基建业务毛利率为3.72%、4.31%、4.56%、5.06%,差距显著。
本就资金面不健康的民营房企,倘若盲目的扎入基建工程,无异于从黑暗中,再次掉进无尽的深渊。
无论是恒大、华夏幸福、新力这类千亿房产巨擘的接连倒塌,还是花样年、当代置业此类“猥琐发育”百强房企的改弦更张,让市场已成惊弓之鸟。以至于佳兆业、阳光城这类拒绝躺平为之一搏的房企,也一瞬间置身于舆论效应的乌云之中。
房企的运营逻辑骤变,当大钱变成小钱,快钱转为慢钱,即使是诸如万科这类具有国企背景头部房企,也被迫再次高喊“节衣缩食”筹备过冬.
旧制度正向新世界逐渐变迁,对房企而言,收缩战线、手握余粮伺机而进,无疑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虽然近期连续数天股市地产板块的报复性反弹,如期回应了双十一前夜金融政策的进一步松动,但活下去的难题,依旧困扰着大多的地产开发商。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