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信托业务转型的一些猜想

信托公司能否破局就在于转型。

作者:美丽姐

来源:美丽姐1991(ID:meilijie199110)

现在国家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最好是能借钱不还的哪种,比如IPO、定增,实在不行,低成本融资也行,比如债券、银行贷款,高利d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苦哈哈干一年,给资本家打工了,这不利于经济“脱虚向实”的实行。

信托公司要响应国家号召,也得考虑实际情况,像IPO、定增这种业务估计插不上手,现在的各大券商都争得你死我活的,没有空地给信托。

想来想去,还是得从老业务上寻找变革。

首先,传统政信项目可以转型成以城投债为底层的标准资产池项目;

类似现在很多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不过现金管理类底层更庞杂一些,除了国债、企业债、还可投大额存单、央票什么的,但是城投债资产池更纯粹,只投各地地方政府债券和城投债,这样产品收益肯定会高于货币基金,安全型还比现在的非标业务强,投资人降低一点收益预期,还是可以勉强接受的。

其次,地产信托路在何方?

未来的地产信托,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地产项目不如说是开发商的企业贷。

经过这波疫情,地产行业资源又一次向头部企业聚集,比如资金、土地、人才,这些“幸运儿”只要能挺过这一关,以后的日子会更好过,因为竞争对手更少了。

实力越强的企业,资金来源越广泛,信托公司想和这些交易对手合作,必须得放低姿态,降低成本,就这,人家都不一定愿意要咱们的钱,除非行业还能像前几年哪种红红火火,只赚不赔,而且利润丰厚,可以覆盖12个点的融资成本,但是那样的时代还会回来吗?我觉得不会了,开发商自己应该也没信心,所以现在大搞转型,动作比信托公司大多了,什么造车啦,搞养老社区啦,和政府合作PPP项目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主营业务天花板到了,这些新型业务的收益如何?

新能源汽车行业老大哥特斯拉,技术过硬,造型飘逸,每天花式刷屏,到现在在还亏钱,养老社区还没有成规模,没有数据可以参考,PPP项目账面浮盈不错,不过回款周期长,对开发商的考验也不小,高成本短周期资金,要不起。

未来符合四三二原则的地产项目,大概率不要信托的资金,要信托资金的,一定是创新类业务,这种业务收益如何是未知数,此类项目前期一定是吃开发商“老本”,稳妥起见,找一些大开发商合作,最好先从有成功案例的项目入手,拿固定收益,担股权风险,那就亏死了。

第三、普通企业贷款信托会逐渐消失;

其实从2017年工商企业信托大面积违约之后,信托公司已经很少做此类项目了,道理也简单,如果有足额抵押物,融资方更愿意去找银行,如果企业已经上市,那发债券,发定增都可以募集到资金,这些路子都走不通的公司,就不会是什么好货色,信托公司没理由去做肉包子打狗的事。

如果是有科技类小公司,没有硬资产,但有软实力,银行不待见,股权机构稀罕啊,但凡有两把刷子的,一堆机构排队等着给钱呢,现在不光老百姓手里闲钱多,像阿里、腾讯、......这些大公司手上钱更多,他们可不屑于把钱交到银行手里,被银行薅羊毛,自己搭建个投资团队,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安逸的很。

第四、消费金融类的梦该醒了;

消费金融说白了就是个人信用贷,这个市场看着空间挺大,但是早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主流金融机构有银行,互联网大亨有阿里、京东、百度,这些公司既有钱又了解贷款人消费习惯,有的甚至能给贷款人提供消费服务,信托跟这种机构比起来没有一点优势,融资成本不低,资金也没人家充裕,对贷款人的把控程度也不强,估计也就能和哪些互联网贷款公司打一打,毕竟信托公司融资成本要比网贷平台低。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企业的还款实力,我们可以通过她的总资产、负债率、营收、净利、流动比、速动比......等等这些数据来评估,个人呢?一个人把信用卡、大型互联网平台的贷款都撸了一遍,这种资质的借款人还款能力能好到那里去?普通一个小白领,通过各家银行信用卡、微信、京东、支付宝可轻松贷出一年的工资,这是保守估计,这种负债率,怕是能和地产公司拼一拼了,现在失业这么严重,很多信托公司已经尝到消金业务的恶果了。

最后、资金池业务怎么停?

此类业务已经是部分公司的“续命仙丹”了,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死,窟窿有多大,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盘子小还好说,盘子大,真的很难,除非中国经济能“枯木再逢春”,才会有转机,就现在的形势不好说。

很多投资人都赌信托公司不倒,他们公司的资金池业务就不会延期,那要是信托公司半死不活怎么办呢?每年信托公司财报出来不要光看排在前头的,关注关注哪些“差生”,十几年如一日的拖后腿啊。还有如果窟窿太大,没人接的动怎么办呢?现在有一家公司情况特别尴尬,一再停牌,为什么呢?

任何变革都会有人牺牲,需要小心自己成为变革期的牺牲品。

如果考虑业务创新,可能会有哪些出路?

需求决定供给,信托未来的转型得考虑投资人能否接受。做信托的投资人很多都是专业理财知识欠缺,图省心,把钱给到信托公司,不求收益有多高,稳稳当当的就行,信托未来转型做证券基金和股权基金走不通。

倒是可以借鉴某些银行券商发行的“固+浮”产品,比如把本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投向债券市场,一部分配置一些带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比如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前几天不是有提到要制定“期货法”吗,可能是在帮金融机构业务转型做准备。

基础设施reits基金也是一条出路,上面也知道信托公司这几年躺着挣钱,都快废了,虽然三番五次的提醒他们要自强不息,别总和银行抢生意,提高主动管理能力,但是用进废退,比起创新,信托更擅长在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换汤不还药只求能规避监管,无奈老师只能把答案给到这个不争气的学生手里了。

其实只要底层资产能够产生收益,什么标啊非标都是形式问题,很好解决,信托行业坏账积累,直接原因是各地地方政府的无利润产生的公益项目,一批实体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或者经营不善而倒闭。

投资赚的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货膨胀,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现在经济不景气,只剩下通货膨胀了,这时候还要求过高的投资回报,当然会承担更大的风险了。所以未来投资一定要把预期收益降下来。

现在是非常时期,国家的目标是“六稳”、“六保”,更多考虑的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利益。

信托,20多万亿的市场规模,从业者区区十几万人,投资人几十万人,这些人的利益不是非常时期政府会特别关注的。

信托,包括私募,都属于理财产品中的“奢侈品”,只有在经济繁荣期能混得风生水起,萧条期,只能“趴着”。

经济萧条也不完全是坏事,经济发展是周而复始的,美林时钟的概念大家都有听说过吧?绝大部分经济体都是遵循“复苏、过热、滞涨、衰退”这样的周期在运行,不同的经济周期适合不同的投资产品,如下图:


640 (3).webp

经过历史数据检验,这玩意在中国市场依然有效,去年有一段时间经济明显到了“滞涨期”,多亏这次疫情,迅速让经济从“滞涨模式”切换到“衰退模式”,都衰退了,下一步就是复苏了,耐心等待吧。

640 (3).png

第二张图片,是2005年到2011年期间,中国的几个经济小周期统计表,每个周期持续时间从4-15月不等,时间不算太久,我们还都年轻,等得起。

短期趋势不可挡,信托规模还会继续下降,个体别想着去较劲,想想下一步水会往哪里流,提前去哪儿等着吧。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美丽姐1991”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