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基建资本金的秘密

基建项目的资本金都及时足额到位了吗?

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从行业特性看,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长期、稳定的特征;但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基建投资的回报率相对较低,其投资回收期也相对较长。因此,从逻辑上说,基建资产是非常适合证券化、成为长期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也正是因为这样,发改委、证监会开始大力推动国内基建REITs的试点工作,希望通过基建REITs来实现基建投资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基建企业的宏观杠杆率。

但是,从基建REITs试点情况来看,基建REITs的反响不如预期。尽管有试点期间门槛相对较高的限制,但资产持有单位沉默、并不积极响应的态度,实质上透露着另一信息:其实,他们并没有资金真正的沉淀在基建资产里。

形同虚设的资本金率

从发改委的规定来看,早前基础设施投资的资本金率为25%,去年末由国务院调整、下降为20%。从规定上看,一个基建投资项目,最少要具备2亿元的资本金。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种基建投资模式下的真正资本金率,都形同虚设。

一是在PPP模式下,社会资本常常采用“明股实债”的方式来解决资本金问题,项目实际控制人真正出资的比例非常低;

二是在地方专项债券项目中,重大项目公开允许债券资金作资本金,普通项目也并不监管资本金到位情况,导致真正的资本金到位非常少;

三是在片区开发项目中,常常存在滚动开发、资金循环的现象,导致多个项目的资金与融资工具相互嵌套,穿透后的实际资本金规模极其有限;

四是在城投公司投资开发的项目中,所谓的“自筹资金”常常存在抽逃、到位不及时、相互重叠的情况,实际投资规模远低于监管要求。

因此,从当下的情况来看,真正沉淀在基建资产中的资本金规模非常有限;除了政策性银行等相对监管严格的金融工具,实际上基建项目的资本金率形同虚设。

地方政府信用的背书

在国务院的文件中,把监管资本金是否按时足额到位、以及后续监管的权利交给了金融机构。但为何金融机构纷纷把资本金率的规定抛之于脑后、疏于监管?其中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基建投资建设过程中与地方政府信用的挂钩、与地方财政资金产生的联系。也正是在地方政府信用的保障之下,基建资本金率的规定也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毕竟,最终有人兜底,又何来风险呢?

因此,在真实资本金率无限降低、影子银行蓬勃发展的那些年,大量资金都流入了基建投资领域,虽然带动了两轮基建大发展,但同样使得地方债务的负担无限加重,造成了今日的场景。

但是,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一些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通过政府信用背书,以非常小的资本金规模撬动大杠杆,通过扩大规模实现提高基建投资的利润。

同时,在经济周期下行、地产监管的政策下,地方政府领域也成了金融机构支持的重点方向。在监管缺位、杠杆率不断升高的情况,许多城投公司同样出现了盲目扩张,以至于出现债务危机。

宏观杠杆率的缩影

在杠杆与债务的层层叠加后,基建资产真实的状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尤其在真实资本金规模非常低的情况下,基建REITs的推行之路自然是任重。

不过,基建项目资本金的实际情况也是我国宏观杠杆率的一个缩影。在过去两年“去杠杆”的过程中基建投资规模出现了非常快速的下降,今年“稳杠杆”的过程中基建投资增速仍然很低,从侧面印证了基建投资与宏观杠杆率之间的关联。

在未来金融监管越来越健全的情况下,基建领域去杠杆、规范化运作将是发展的核心之一;过去无限宽松的资本金管理也将成为过去式。财政部在上周作出解释,禁止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用于PPP项目资本金,也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在地方债务风险再次出现时,绝不会容许杠杆嵌套、影子银行的卷土重来。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