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财政与“财政紧日子”的双重基调下,政府项目的融资仍将越来越难。
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为什么政府项目融资越来越困难?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又符合现实,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资信主体的项目融资难是非常反常的现象。
在国内的金融体系中,地方债是融资成本仅次于国债、信用等级最高的融资工具之一。但是,与地方债券保持着高资信、低成本截然不同的是,地方政府的项目融资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融资成本也逐渐上升。这不仅给地方稳投资带来很多困难和挑战,高昂的融资成本也持续推高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率,使得地方财政与城投开始面临持久的困境。
在这一矛盾的背后,隐藏的是复杂而又长期未能解决的矛盾焦点,也是当前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
我国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强调公益性,这是我国施政的基本原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优势的旗帜之一。但是,坚持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的公益性,意味着政府需要持续大量投入与补贴项目;不仅新建项目需要政府出资,后期运营维护还需要持续的投入。
近年制度改革后,许多政府项目都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但在市场化的模式下,项目收入、预期收益成为了项目是否能够获得资金的关键因素。但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政府项目的盈利性很难达到市场融资所需要达到的水准;如果政府予以高额补贴,既会导致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又无法达到市场化模式节省政府投资的效果。
因此,许多政府项目的收益率很难与市场资金价格匹配,地方政府面临坚持项目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两难抉择。
坚挺的政府信用与脆弱的债务
既然市场化很困难,常常无法与公益性兼得,那么政府是否能够走回直接投资、财政兜底的老路呢?很难。既是由于当前的政府债务率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必须要对产生地方政府债务的行为进行限制;也是因为政府体制、财政制度的限制,当前政府部门已经无法直接作为有收益项目的运作主体。
在这样的限制之下,城投作为政府融资平台的特殊性始终存在,是地方政府运作项目不可或缺的主体。在政府坚持维护地方政府信用、强力限制政府债务率的前提下,许多城投项目开始和地方政府、财政脱钩,不再能够为城投项目融资加持“光环”。
同时,由于城投作为企业主体,并无法直接享受到投资公益性项目带来的综合收益,这就使得城投债务越来越“脆弱”,风险事件屡见不鲜,进一步加大了新项目的融资难度。这是结构性导致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城投虽替代政府进行投资,但并不能享受到政府融资应有的待遇,融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越来越难。
刚性投资与矛盾的投资效率
政府项目不仅是出于实际的需求,许多时候还要承担托底经济运行、支撑国内经济正常运转的职能任务。因此,在当前逆周期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存在一定的刚性;尤其是在国际贸易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地方基建投资更是随时充当“储备弹药”。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率高企,政府改革要求必须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通过提高政府支出的效果、少花“不该花”的钱,同时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实现长期债务率的平衡,不出现偿债风险。
从实际情况来看,刚性投资与投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刚性投资强调投资节奏,必须与国内经济运行、经济周期相适应,必要时必须快速进行投资,才能起到托底经济的效果;但如果要加强财政投资效率,实现有效投资、撬动社会投资的作用,则必须“慢工出细活”。
在对应的宏观调控措施中,也呈现出非常强的周期性。需要政府投资托底时,货币政策与政策工具共同发力,资金极其充沛;一旦阶段性政策结束,就让地方项目无以为继,各类监管快速收紧,带给地方政府极大的压力。
在积极财政与“财政紧日子”的双重基调下,政府项目的融资仍将越来越难,直到阶段性的改革结束、或者一个新的周期开启,或许才能稍有改观。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