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人来问:在看私募基金,一个免认购费,一个不免;是不是免费的比较划算?
作者:洛洛杨
来源:大话固收(ID:trust-321)
前两天有人来问:在看私募基金,一个免认购费,一个不免;是不是免费的比较划算?
这位读者是个有10年信托经验的投资人,现在也在考虑配点私募基金。看了一些产品介绍和历史业绩后,觉得很心动。但一直没下手,觉得1%的认购费太“黑”了。
100万打进去,还没给我赚钱呢,就得先交1万。
以前买信托,不但没有任何费用,往往还能从销售那里拿点好处;现在钱还没赚到,先被“宰”1万,心理上过不去;也有互联网平台瞅准了投资者这种心态,把“免认购费”当做主要卖点宣传。
但是吧,买私募基金可不是买萝卜白菜,“划算”这事儿,真不能这么看。
私募基金的收费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认购费+管理费+业绩提成
其中,认购费一般是1%,主要是销售环节的费用,三方渠道、基金公司自己、个人理财师等等谁卖归谁。
管理费则由私募公司收,一般是年化1.5%,每日计提;
业绩提成是管理人创造的超额收益的提成,一般是20%,计提频率按合同,通常是3个月一次。
上面3个环节,除了认购费是一开始固定收取的,其他都是浮动的。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出在这个“浮动”上。
根据排排网数据,去年纳入统计的8890只股票基金,平均收益是36.12%;假设一只基金去年净值曲线如下: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首先,虽然这只基金去年一整年涨了30%;但它从3月~9月,实际上年内最高到达了87.5%,也就是如果你踩对了点,在这只基金上可能赚的可能远远高于30%;
其次,虽然这只基金全年是赚钱的,但如果你1季度和4季度冲进去,不但不赚钱,反而还会亏钱。
这只是我虚拟的一个净值曲线,实际上的波动可能比这个还高,回撤20%在股票类私募基金不算少见。
说白了,一只赚钱的私募基金,除了管理人本身的管理能力,你入场的时机,以及能否拿得住也非常重要。
而管理人本身是没办法跟你讲:现在可能时机不太好,过三个月再看看。毕竟大部分基金经理永远需要子弹……这个角色,往往就是销售环节要承担的。
信托投资者往往觉得自己不需要什么专业服务,产品本身0波动,买了定期分利息就好,销售往往就是个入口。
但买私募基金,功夫就不仅在事前,从何时买,买什么到拿多久,每一步都必然带来不同的投资结果。一个专业、懂行、资深的理财经理,和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销售,能给你带来的价值可能是天壤之别。
说明白了这点,再来看“免认购费”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分两种情况看待:
一个是渠道官方 “免认购费”,这种说白了就是噱头。认购费免了,销售渠道就要吃其他环节的分成,营销方式不同而已。
另一个是私下“返认购费”,这种我本身是很持怀疑的。往往是理财经理自身没把握,需要靠这点小甜头促使客户买入,这个理财经理能这样做,他自己的投资理念、专业程度、以及后续服务的用心程度都颇值得怀疑。
除了“免认购费”,现在还有“免管理费”的;看上去就更划算了,是不是一定更好呢?
也不尽然。“免管理费”的代价,通常是后端提成从20%提高到25%。
提高业绩提成比例,对于优秀的管理人来说,就是个拉长周期的期权,大概率能够兑现的。从过往历史看,三年周期下来做到一倍以上业绩的比比皆是。
但如果一家私募公司,免认购费,“免管理费”,又不提高计提比例的,那恐怕往往是一些议价能力不太强,急需发产品跑业绩证明自己的基金公司。
假如一家城投项目,在中信信托发,如果是6个点收益;在XX信托发,撑破天也就8个点;信托业老大的定价权,在投资者这里也就是2个点的差异。
但私募基金就完全不同,头部私募可能遭遇“规模魔咒”,或者理念过时业绩难复制,腰部、尾部私募更难说,业绩差异一年差异几十个点,三年下来可能就是数倍,选择的机会成本极高。
而这个看不见的机会成本,通常远远大于你能省掉的那几万块钱。
说到底,与其担心是不是“省认购费”、“省管理费”;更应该关注的是你买的私募管理人赚钱能力如何,你的理财经理能否及时跟进并提供有效建议——毕竟,买私募不是为了“省钱”,赚钱才是第一要义。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