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进行次级档投资时,关于好主体、好资产与好投资的再讨论

本文基于作者投资业务经验撰写,选用方法与核心观点如有不妥,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一段棉线

来源:一段棉线的投资思考(ID:yiduanmianxian)

重点提示

本文基于作者投资业务经验撰写,选用方法与核心观点如有不妥,还请读者不吝赐教。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所在机构观点无关。

重点提示

三年前主营业务还是做ABS次级投资的时候,写过《【关于ABS投资】好主体不等于好资产,好资产不等于好投资》,当年算是一篇”爆款文章“。

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些前瞻性的观点非常精确,有些预测却不是那么准确甚至有误。回头看看,准确的预测都是基于事物常理进行的推演,而不太准确的判断都夹杂了带有部分主观意愿的断言。

将文章和当时的一个分享录音和大家共享。

前进市场中的观点修正

仔细回头检视了当年的观点,虽然今天笔者仍然认为好主体、好资产和一笔好投资之间不能简单粗暴的直接划等号,但所有判断中最需要修正的一个就在于:当年笔者的观点偏向于认为三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甚至关系相悖的。

但三年过去,外部市场环境和发行人内生能力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外部看,市场和政策资源均在向头部机构不断集中;从内部看,发行人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和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因此三者之间出现了高度统一的状态。

检视自身投资观点是否准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导致观点偏差最大的低估项是:在一个持续发行、循环投资的重复博弈过程中,优质发行人对自身资产融资渠道是否通畅/对自身声誉风险(尽管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违约“)的重视程度。因此,尽管历史上不少头部发行人由于测算条件过于苛刻,资产质量在特定时点出现一定滑坡时内在收益率或许并未达到口头承诺预期水平,但最终让收益下降的风险在产品中显化的现象并没有普遍出现。甚至头部优质发行人发行的次级档资产越来越呈现出”固定收益“的特征。

但回顾当年的分析框架和细分问题的分析结论,基本上都没有出现偏差。说到底,对微观问题的判断仍然要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基本方法。而那些没有出现偏差的判断,往往是因为对宏观基本面、具体机构内部业务导向和激励机制、产品结构等细节抠得更加到位,从而尽可能的排除了主观臆断的干扰。

市场很大、市场也在不断前进,所知所感有限,还需要各位读者多多指正。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一段棉线的投资思考”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盛会邀请】2024大连·特殊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报名开启(11.15-11.16)

年卡会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