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过债”这个基础上,再来选的话,公募债主体资质更“硬核”,信息披露更健全,市场定价也更客观。一旦非标违约,代价也会更大。自然是选它更好。
作者:洛洛杨
来源:大话固收(ID:trust-321)
这两年做城投的信托项目,大家会格外关注是否是发债主体。非标要缩量,“标债”资格当然就金贵起来。
债项评级,可以通过风控手段,比如找一家很牛×的担保公司来担保,就可以实现较高的债项评级。
而主体评级,强调的是发债主体本身的信用资质。
两个比起来,自然是主体评级更“干”一些。发债主体评级在AA+以上这个层面,几乎很少会通过信托进行融资。
但是,最近的“评级通胀”也已经被黑的不行了……百亿以下的AAA都出来了,光看评级还是有点不够。
那看啥?
看它发的债啊。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说交易所债券。关于债券的信息都可以在沪深交易所债券信息平台查到。
“大公募”、“小公募”、“私募债”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发行数量差别这么大?
首先有个大原则——“公私分明”。
标准私募债(不是金交所定融)有点像私募基金,不是说没有门槛,但接近于备案制。没啥硬性的限制条件,只要交易所同意给你挂牌转让就行。
如果发行人和投资者没具体约定的话,连定期报告和评级报告都可以没有。
这才叫“大公募”——人家历史清白,平均利润至少比年利息高出50%,而债项评级只能是AAA。
第二个大的区别,是针对投资者的。
大公募是真的“公募”-基本谁都能买;小公募就必须得是监管认定的合格投资者,至于人数无所谓,反正是公开发行。
但私募债就严格了,得是私募合格投资者,还有200人人数限制。
对标债来说,对投资者做区分和限制,实际上就是对债券流动性的限制。
大公募既可以竞价交易也可以协议转让,公众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来参与,你可以理解成债的IPO。
又是硬性的财务指标。那不满足这些条件的小公募怎么办,对不起你们只能私下里协议转让去吧。流动性就大大降低了。
私募债呢?
更有限。200人的范围内自行协商,没人接那就硬扛着。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会想:
私募债真渣,大公募标准又高、流动性又好,选它没错!
但是,大公募发的少啊……审核大大严着呢。我经常看一些公募债的审核意见,那些审核员恐怕比做项目的要专业多了。问的问题无不紧扣细节而重要。多看几个审核意见书,保准能降低踩雷概率。
此外,其实能出来发债的,首先就给资质加分了。全国的城投大概12000家上下,发过债的也就2500家左右,差不多20%。
即使是发个私募债券,人家也是站在“前五分之一”了。
在“发过债”这个基础上,再来选的话,公募债主体资质更“硬核”,信息披露更健全,市场定价也更客观。一旦非标违约,代价也会更大。自然是选它更好。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