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刚兑之痛(二):广信事件,中央也不准备刚兑了

第5次整顿之后,信托公司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地位严重下滑。

作者:尔青

来源:阿信往事

小曹:

我觉得中央政府有时候就像你一样,好多事儿都可以包容,但有些事儿太大了,你觉得你也包容不了了。

开挂的牛逼人生往往是因为有个好的出身,在信托业,出身好的,譬如中信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99年整改之后变为中信集团,不是现在的中信信托),创办人荣毅仁头顶国家副主席的头衔,手拿邓公的尚方宝剑,肩负对外开放的历史重任,创业团队成员包括王震之子王军,再加上荣家在世界各地政界、商界的人脉,创业之初,就预示了明日的辉煌。

广信全称是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953年,但那时候还叫广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向海外、港澳融资,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几经周折吧,在81年才改名为广州信托投资公司,但这时候的广信还是个内资企业,主要业务也是内资业务,直到84年才改名为广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时候的广信,已经不是一家简单的内资金融机构了,而是一家肩负改革开放使命的金融机构,作为整个广东省的对外窗口开始经办外资业务,例如国外发债、外汇投资、外币存款等业务,不再是简单的内资“准银行”,更是国际融资通往中国的管道。同时,当时担任广东省委的叶帅长子叶选平直接担任广信的董事长。从此开启了“北中信,南广信”的信托公司霸主时代,不过略有遗憾的是,总是追不上中信的步伐,中信海外发债,广信也海外发债,中信香港上市,广信也香港上市,中信在北京有了巧克力大厦,广信在广州有了广信大厦,广信永远都慢半拍。

中信,为什么我永远追不上

“广东省+叶选平”的组合,从此,广信再也不是出身卑微的小公司,习仲勋、王任重、严济慈等老一辈革命家纷纷视察并题词,给广信贴上了深深的红色烙印。中国改革开放有两块经济特区,一块是以深圳为代表的“区域性经济特区”,一块是以中信、广信为代表的“公司性经济特区”,两个特区都肩负着改革开放的使命。有了这样的背景,广信拿到了“特事特办”的特权,迎来了自己的巅峰。巅峰的时候,广信拥有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广信有限和广信实业,海外融资50多亿美元,总资产高达327亿。

93年之前,信托公司基本是个综合性金融百货公司,拥有两大特权:募集资金不受限,投资经营不受限。募集资金上,存款、债券、股票通通可以做,而且没有什么净资本限制,可以无限募资;投资范围上,贸易经商、房地产、股票期货都可以做。在这种大背景下,信托公司一方面是疯狂募资,一方面是疯狂投资。可问题是,疯狂投资的背后是盲目投资,比如广信,业务章遍地,随随便便一个领导就可以拿着业务章去盖合同投资,到广信出事儿之后,广信总部连投资了多少企业、投资了多少项目都不知道。你说这样的企业能不出问题吗?可是广信的牌子大,募资源源不断,借新还旧,就可以一直这么玩下去。不仅仅是广信这样,所有信托公司基本都处于这个状态,不管资金成本的疯狂募资,不管资产质量的疯狂投资,雪球越滚越大,风险也越积越深。

到了1997年,公司财务的天平失衡,广信高层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如何募资,例如海外发债啦、银团贷款啦、催收外部债务啦、民间高息揽储啦等等,主要动机已经不是推动业务发展,而是借新还旧,让游戏继续玩下去。同年,广东省发生大范围的兑付事件,广东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省银行、信用社及金融机构发生大范围挤兑,因挤兑而发生严重的社会骚乱,存款人甚至直接在省政府门口安营扎寨、情愿抗议。而广信在这场兑付危机中,也发生了无法兑付的危机。

97年12月,为解决广东的支付危机,尤其是广信的问题,时任建行行长的王岐山奔赴到广东。

1998年,广信两笔10亿美元的外债违约,外债的无法支付直接引发了广信雪崩式的坍塌,10月6日,广信被关闭,并开始清理债务。

广信被关闭开始清理债务之后,整个国际对于未来广信是否能够支付债务还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主要原因是因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广信并不是一家一般意义上的公司,它成立之初就采取“政府+公司”的运营模式,属于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窗口公司”,其代表的不仅仅是广东省政府的信用,更是中国政府的信用,穆迪对广信进行评级时,主要的评级因素也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信用,可以说,如果不是中国政府信用在背后的支撑,广信很难在国际市场被认可,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国际社会还是比较乐观地认为中国政府最终还是会为广信兜底。

事实上,在处理广信事件之初,中国政府确实是准备要对国际债务刚兑的,毕竟,如果不兑付的话影响的是主权信用。但是,在进行了3个月的广信债务排查后,中国政府毅然决定广信破产,不准备对国际债务刚兑了。为什么呢?因为债务太多了,多到吓人。

清查之初,广东省政府初步测算广信清偿率可达95%,清查之后,广信外债159亿,或有债务147亿,破产后,广信的清偿率不足50%。面对巨额的国际债务,中央决定,不承认广信欠下的外债等同于非还不可的国家主权债务,坚定的走上了广信按照国际规则破产的道理。说白了,中央不准备为广信刚兑了。国际债务最后就通过国际破产程序解决,中央可以不刚兑,但国内债务中央却不敢不刚兑了。中央不刚兑,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在1995年,中国宣布不再对信托投资公司海外融资进行担保,这一政策的实施不知道是不是中国政府的先见之明,为日后广信事件不刚兑提供了十足的理由。还有个背景是什么呢,中国对外的“窗口公司”不止广信和中信两家,总计10家,现在只是广信一家出现了兑付问题,只这一家就已经触目惊心,如果其他9家都出现问题,这个窟窿会多大,谁也不知道,因此,广信作为第一个爆仓股,不能有刚兑的先例,否则以后的事情都会很难办。

广信当时还属于混业经营状态,既可以经营银行的存款业务,也可以经营证券公司的证券业务,广信关闭之时,广信的个人储户高达3万人,金额高达8亿,股民高达8万。广信关闭后,3万储户和8万股民的权益解决成为棘手的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金融问题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进而演变成政治问题。国际债务可以不刚兑,按照国际规则解决,但国内问题却不可以不刚兑,还是邓爷爷那句话:“稳定高于一切”。

为了解决国内债务问题,中央最后仍然还是刚兑了,对于国内储户,广信的8亿个人存款直接转为中国银行存款,由中国银行提供兑付;对于股票,其业务直接转为广发证券业务,由广发证券经营管理。上述解决方法,基本保障了储户和股民的权益,也维持了广东省的稳定。

所以说,我的题目里的“中央这次也刚兑不了了”之说对了一半,是对外不再刚兑,但对内还是刚兑了。

但广信事件之后,鉴于信托公司那几年风险事件频发,中央对信托公司重新定位,在1999年开启了信托公司的第5次整顿,这次整顿造成了以下影响:

第一,信托公司不再担任改革开放的“窗口公司”,政治特权被剥夺;

第二,信托公司停业整顿,整顿前信托公司数量239年,停业整顿后第一年,也就是2001年,能够重新开业的信托公司不足30家;

第三:信托公司由于分业经营改革的原因,业务范围仅限于信托业务,银行业务(例如存款)、证券业务全部剥离;

第四:不得全国经营,不得设立分支机构。99年之前,即使是平顶山信托公司也可以将自己的证券业务和银行存款业务做到全国开花,你可以想象这种盛况吗?

影响是深远的,第5次整顿之后,信托公司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地位严重下滑:特事特办的政治特权没有了,对外不再代表中国形象,对内不再肩负改革先锋的经济职能,从此不再肩负改革开放的政治重任,营业范围从业务上到区域上都严重缩小,从此沦为银行、券商、保险的牌照通道,如果没有这些机构的资金支持,只能靠零散的高净值客户糊口度日。

说多了,还有些伤感,旧时王谢堂前燕,今日寻常百姓家。

2018年5月1日 

小曹读后感:小曹一边看一边感叹,终于理解国家为什么反复强调要清理资金池业务了!

我:你说的都对!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阿信杂货院”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