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那些年城投借的钱,可能真的要还了

未来几年,是城投真正转型的关键时刻。

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在深化预算改革与全面防控债务风险的当下,我们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许多城投的新融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许多城投的净融资额出现了负数。

这意味着许多城投多年来持续借新还旧的现象开始出现松紧与瓦解;那些年借的钱,可能真的要实打实的还债了。

城投去杠杆,正式开启

由于城投们持续多年的借新还旧,以及债务结构与期限错配问题的日趋严重;当前的城投债务已经总体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潜在风险指数也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因此,出于对债务风险的管控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如今城投们已经进入了去杠杆的周期。

当然,由于涉及城投的融资业务版图非常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城投去杠杆也将相对谨慎的进行:

一是通过与金融系统的联合监管,摸清城投们的债务底数,掌握真实负债率,以便进行整体监管;

二是对城投债务实行“总量控制”,要求债务率“只减不增”,实现缓慢温和的杠杆降低;

三是通过监管逐渐清理、杜绝城投举债中的灰色地带、非法融资、隐性融资,实现总体债务率的降低。

因此,城投们的融资收紧只是刚刚开始。或许在阶段性偿债压力大的时候会有适当放松,但总体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去杠杆的铁锤终于落到了城投头上。

借新还旧,正式被打破

当城投进入去杠杆的周期,也意味着城投们持续借新还旧、从来不真正还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当持续的借新还旧正式被打破,未来的城投将如何解决融资问题、又该如何发展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城投本身不同的状况来分别看待:

对于债务率已经远超出自身承受能力、长期依靠借新还旧勉强维持存续的平台来说,未来几年需要严守“不新增债务”的底线。在城投转型、隐性债务置换后,通过财政支持与城投运营,逐渐优化债务结构,并降低债务风险;

对于债务率已经较高,但地方还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城投们来说,未来几年的融资也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整体思路在于“监管资金流入的用途”、促进城投的投资效率、降低表外融资等不可控因素。未来几年是否能够得到资金的支持,依托的是重点工作领域的职能、投入产出资金自平衡的项目;

对于一些资信等级不高、债务率较低的地区,在完成市场化转型后,能够在公开途径获得的融资反而可能有所增加。随着融资模式的转变与市场的发展,一些发展滞后的、债务率较低的、但有真实投资需求的中小平台,有希望得到市场的支持、进行适度发展。

因此,当前打破的不仅是借新还旧,还是传统意义上对城投的评级框架;依赖地方财政与行政级别来看待城投的逻辑,显然已经走不通了。

真要还钱,钱从哪儿来?

由于城投的净融资情况十分不乐观,不仅公开融资出现了负值,非标融资等领域也出现了各种限制,使得融资渠道出现了明显的收窄。由此,市场十分担心城投债务的问题,认为净融资额的下降可能会引发债务风险;那么,如果这些城投真的要开始还钱了,钱从哪里来呢?

一是隐性债务置换。一部分城投债务已经纳入政府隐性债务管理平台,会逐渐通过债券置换、财政资金偿还或市场化置换等方式予以解决,实现政府杠杆率与城投债务率的共同降低;

二是地方金融资源流入。近期新的地方银行正在密集组建,央行也开始着手解决地方金融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使得一部分地方银行可以为地方城投提供阶段性的支撑,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

三是市场化业务的注入,近期城投正在进行新一轮转型,转型后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PPP业务、特许经营项目等业务,尤其是近期的城市更新、片区开发、乡村振兴等领域,都能够让城投作为领域内的市场化运作平台、以此获得更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现金流量。同时,地方专项债券也为城投们提供了阶段性的资金支撑。

因此,虽然开启了城投去杠杆的进程,但考虑到风险控制等因素,监管力度将结合改革缓慢有序推进。既要维持市场稳定、不能操之过急;又要一以贯之,绝不走城投无序举债的回头老路。

未来几年,是城投真正转型的关键时刻。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