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浅谈杠杆、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与美国次贷、蚂蚁金服、长租公寓的关系是什么?

浅谈杠杆、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与美国次贷、蚂蚁金服、长租公寓的关系是什么?

作者:青山布衣

来源:结构金融论坛(ID:structured-fin)

最近蚂蚁金服和长租公寓的事情,在网上看到了太多太多谈论杠杆、谈论资产证券化、谈论衍生品,谈论美国次贷危机等等的文章,往往其中涉及金融基本概念之错误,流传范围之广泛,让我想要简单的通过这边文章,进行一些基本的科普。

这里面每一个部分,写透了都是一篇博士论文,我也不打算严格的用公式推导、文献引用、数据统计分析等等方式,但求用简单的语言和例子,让大家明白一些金融行业里面的基本概念,即可。本文只做客观叙述,不对网上群众的是非观进行负责。

杠杆、资产证券化、衍生品这些概念在一开始都比较具体,而随着发展都变成了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但其核心本质是不便的,理解金融,一定要掌握本质,而不是浮于表面,不要被某个金融产品或者金融工具的名字、描述而扰乱了自己的认知。

1、杠杆

我用银行来举例子让大家明白杠杆,A去银行存了100块钱,银行收了钱转头就把这100块贷给了B,B拿了钱去向C买了某个东西,接着C又拿着100块去存银行,银行又收了100块,同样,转头银行就把这100块贷给了D,D拿了钱去向E买了某个东西,而E又拿着100块去存银行,银行又又收了100块,同样银行可以继续把这100块贷给别人,如此,循环继续……n个循环后,银行对存钱人的负债是n*100,与此同时银行对借款人拥有n*100的债权。

在上述例子的整个过程中,大家注意到,银行一毛钱都没有掏就可以玩这个游戏,空手套白狼。你向银行借的钱,是另一个人存到银行里面的钱。按照这个模型,银行可以把这100块杠杆到无穷大的规模,即银行一毛钱都不掏,就可以把自己的存贷款规模做到无穷大,杠杆无穷大。

这里有个显而易见的风险,就是如果存钱的人去取钱,而银行还没有能够把借出去的钱收回来,这个游戏就崩盘了。因此,就有了存款准备金的概念,也有了货币乘数的概念。比如,央行规定,银行每收到100块钱存款,必须留下10元,最多只能放90块出去。于是,银行的规模不再向上面的模型可以杠杆到无穷大,而是会不断收敛,90、81、72.9、65.61、59.049……简单的数据公示推到之后,可以得到银行的极限杠杆可以做到10倍,即10倍的货币乘数,即100块的初始存款,在10%的准备金率,极限下可以做到1000块的贷款规模。

在整个模型中,不论准备金率是多少,所有杠杆引发的存贷款增加,全部是银行的资产(负债),也就是所谓的全部都在银行的表内。在表内,就意味着银行承担所有的权利(收益)也承担所有的义务(风险)。

2、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大家可以去搜索,我就不做传话筒了。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有两点,要抓住:1)为了流动性;2)出表。

资产证券化本身,和杠杆没有任何关系。股票就是一种典型的证券,某个股票,不会因为交易的次数越多,而导致杠杆叠加风险增加。一个股票卖过100次,倒手经过100个不同的投资人,这100个人不论是单个看还是整体看,都没有谁提供了杠杆,也没有谁承担了叠加的风险。如果当中有某个投资人是自己加了杠杆,比如借钱买股票,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和其他投资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ABS就是一种典型的资产证券化产物,类似的还有MBO,CDO,MBS等等,道理是相通的,无非是资产池的东西有点差别而已。ABS本身,和杠杆没有任何关系。

提到ABS,就要提到SPV,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出表,而出表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流动性。举个例子,某创业公司A,没啥资产,公司也不大,在银行看来评级是比较低的,很难获得什么授信,正常来说这个A公司去银行借钱是借不到的。但是A公司有个客户是某央企,银行信用顶级,而A公司拥有该央企的应收账款100块,站在银行的角度,你可以不相信A但是你完全可以相信该央企能够按时全额支付这100块。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如果该央企支付了这100块,而A又把这100块花到别处了,银行的安全依然没法保障。

因此,就有SPV的概念,A公司把该央企的100块应收账款剥离出来建立SPV,这100块应收账款的所有权独立于A公司,即便A公司资不抵债发不起员工工资了,也不能动用这100块,于是这个SPV就有了很高的信用度,几乎可以等同于该央企的信用度,而不是A公司的信用度,银行按照该央企的信用评级去做着100块的抵押贷款,就很安全了。

这里就要说到长租公寓了,很多人说金融化导致了长租公寓的暴雷。其实,恰恰是长租公寓没有进行合理的金融化,才导致了暴雷。如果长租公寓建立了合理的SPV,把租户的未来支付现金流隔离到SPV中,那么房东的风险就只和租户有关而和平台无关,即便平台自己现金流断了,因为SPV被剥离了,也无法动房东的一分钱。

因为有了SPV,投资者才会放心的购买ABS,或者说因为SPV,ABS的风险和收益才能被真实的还原。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去选择是否购买某个ABS。常常在网上看到说层层打包,其实如果只是局限于ABS本身,就算你层层打包,就如同我前面举的例子,就像股票一样,你打100次包,也不会使得整体的风险叠加上升,因为每一次打包都会产生一个SPV,每个SPV的风险和收益都是独立的。

假设蚂蚁把100个张三,每个张三借了100块,这1万块钱打包做了个SPV和ABS,卖给了A机构,卖完之后这1万块就和蚂蚁没关系了,A机构把这1万块加上蝴蝶金服的1万块共计2万块又作了个ABS,卖给了B机构,卖完之后这2万块就和A没关系,B把这2万块加上螳螂金服的2万块又作了个ABS,卖给了C机构,卖完之后这4万块就和C没关系。你看起来似乎从蚂蚁1万块变成了最后的4万块,但是这4万块其实最终对应的是蚂蚁、蝴蝶、螳螂、XX几个不同金服的400个张三,本身并没有杠杆增加。

3、衍生品

衍生品太多了,这里接着上文做局限性的介绍。

首先明确一个基本概念,ABS这类产品,不是衍生品,不是衍生品,不是衍生品。

衍生品有很多特点和功效,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和功效,就是放大杠杆,而且是系统性的放大。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衍生品放大系统性风险。

回到ABS,上面说到,如果只是ABS层层打包转包,那么ABS的风险不会叠加增加,只是保留了ABS本身对应的风险,1:1的风险,比如张三最后还不了100块,那么整个链条,不管多少层,层层传导,也是100块的风险。

但有了衍生品,就大不一样了。用股票举例子,某个上市公司A,市值100亿,n个投资者去买A的股票,风险顶到天上去,即100%控盘了,然后股价跌到几乎为零,损失封顶是100亿。而如果有一款不用交割的A的期权期货,理论上讲,可以让损失达到无穷大,这就是衍生品的威力。

美国次贷危机,大家去网上搜都能容易找到,罪魁推手是CDS,那么CDS怎么就造成了金融危机呢?

CDS的出发点,是好比A公司发债,我买了A的债券,但是我怕A会违约,我为了安全,买了A的cds,用作保险用途,万一A违约了,cds就可以赔我约定的金额,这样我能挽回损失,而如果A没有违约,那么我买cds的钱就是对冲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合情合理。整个过程看起来是不是和保险的作用很像?保险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用于在坏事出现时候减少损失的。

而美国cds失控的起飞点,就在于,我可以不用持有A的债券,也可以买A的cds,而且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于是,cds的作用就从保险,变成了赌博。插个话,人寿保险只能直系亲属投保购买,即你不可能说你给一个路人买一份人寿保险然后你自己作为收益人,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就相当于你可以去赌别人的生死,甚至引发道德风险。

因为cds可以随便买,不用持有underlying asset也可以买,加上美国金融产品发达,就导致了各种cds满天飞,各种各样的cds,有的是a的,有的是b的,有的是c的,有的是abc的,有的是ab的,有的是bc的……最后,到底有多少人多少钱在赌a违约,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多少钱在赌b违约,没人知道……赌球大家知道吧,一场重量级的比赛,全世界堵在这场球上面的钱已经远远超过这场球本身的赛事奖金,并且没有人知道有多少钱在赌,庄家不知道,赌球的人不知道,踢球的人不知道,裁判也不知道。原本一个贷款买房的人就算违约,也就是好比10万美元的窟窿,经过cds各种放大,引发了几百亿几千亿美元的震荡,再加上熊市效应,踩踏效应,爆发了次贷危机。

杠杆、资产证券化,衍生品,都是工具,怎么用,看人。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结构金融论坛”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盛会邀请】2024大连·特殊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报名开启(11.15-11.16)

年卡会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