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看,2021年,相关的反垄断处罚案件和处罚规模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
作者:楚济慈
来源:零壹财经(ID:Finance_01)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收官之年,是极为关键的时间点。
从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到《反垄断法(修正草案)》公布,再到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成立,从阿里、美团被罚,到微信、支付宝、抖音等互联互通,再到滴滴被安全审查、阿里云被暂停“单位资格”等等,都反映了强监管逐渐进入常态化治理,金融与科技步入规范发展的快车道。
除了“反垄断监管大年”“数据安全元年”,2021年还被称为“小微金融爆发年”、“碳中和元年”、“元宇宙元年”。这一年,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网络互助曲终人散,ESG投资爆发,“专精特新”吃香,元宇宙让资本异常“上头”...这些2021的“顶流们”到了2022年会向何处发展?本文带你从过去看向未来。让我们先从一组投票开始吧
12条金融与科技总结
哪个是你心中的2021年度金融科技热门话题
期待你的投票!
一、反垄断监管:全年罚款超200亿,后续进入常态化
反垄断制度建设贯穿2021年的始终,2022年反垄断在执法层面将进入常态化监管,市场对政策的预判性将提高。
1、 2021年互联网反垄断罚款超200亿元
2021年,反垄断巨浪席卷诸多行业。
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巨头频繁被罚引发了巨大的关注。2021年4月,阿里巴巴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被罚182.28亿元,因反垄断罚款,阿里首季净亏损超76亿元;10月,美团因实施“二选一”被罚34.42亿元。11月,43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被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涉及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多家公司,涉案企业分别被顶格处罚50万元。
其中在银行业,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的两个股东百度与中信银行,也因未依法申报经营者集中的行为,分别被罚50万元。
整体来看,2021年,相关的反垄断处罚案件和处罚规模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根据反垄断局官网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11月20日,涉及反垄断相关的行政处罚案件增至118件,较上年有非常明显的上升。在罚款金额(不包括没收金额)上,2020年约为5000万元,而2021年则已经超过220亿元。
在反垄断处罚的另一面,平台间互联互通在不断推进,“拆墙”成为大势所趋。2021年9月,工信部要求从9月17日起,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双十一”之前,淘宝推出购物车一键分享到微信功能,淘特接入微信支付。11月底,微信已经开始松绑外链,用户发现已经可以在微信上直接打开淘宝以及抖音等链接。
此外,临近年底,腾讯派息式减持京东,阿里张勇辞任滴滴董事、阿里计划出售微博全部股份等消息相继袭来,有业内人士猜测也与反垄断监管有关。
2、 反垄断法实施13年来首次修正,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在2020年中央经济会议上,“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被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此后多项系列监管和规范政策陆续出台。2月,《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发布;10月,《反垄断法(修正草案)》正式公布,回应数字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这是反垄断法施行13年来的首次修正。
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成立,由原本的部委内设司局,升格为独立挂牌单设的副部级单位,这意味着反垄断机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反垄断进入新阶段。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张晨颖表示,国家反垄断局的成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反垄断执法、维护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的决心,“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反垄断执法的体制机制,提高反垄断执法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提升反垄断执法工作的统一性、权威性。”
3、 2022年反垄断监管:市场对政策预判性将提高,规范与发展"两手抓"
2021年8月,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强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是中国政府一项重要的常态化工作。针对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坚持规范和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
12月召开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同时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对于2022年的反垄断监管,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黄勇表示,“常态化工作”,意味着相关制度建设还要继续,执法透明度和队伍专业性要进一步提升,监管力量对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要有动态认识。随着制度不断健全与完善,预计未来市场对监管政策的预判性也将提高。
黄勇表示,在推进反垄断监管制度建设过程中,强调“规范和发展并重”,意味着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要防止出现简单化禁止或者不予监管的“一刀切”现象。规范是为了发展,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二、数据安全元年,隐私计算开始规模化应用
数据安全事关公民个人权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国家安全。
2021年6月,滴滴在美股递交招股书,6月30日在未得到中国监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滴滴赴美低调上市。两天之后,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7月16日,七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在滴滴之后,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也被启动网络安全审查,拉开数据安全监管的大幕。12月,阿里云因未及时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安全漏洞隐患,被暂停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单位6个月。
据悉,目前滴滴出行已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知情人士称,滴滴出行的目标是在2022年3月左右在香港提交IPO招股书。阿里云也在整改当中,暂停期满后,监管将根据阿里云公司整改情况,研究恢复其上述合作单位。
2021年,被称为数据安全元年。
9月1日,我国首部数据安全领域的基础性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此外,2021年10月,央行发布了《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在征信领域规范了个人信息保护及信息主体各项合法权益。
在数据安全问题升级背景下,受益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和技术的日益成熟, 2021年,隐私计算进入真正尝试规模化应用的阶段,成为资本市场大热的赛道。据零壹智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9月底,隐私计算初创公司累计获得63笔股权融资,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达到56.1亿元。从专利角度看,根据“2021年全球隐私计算专利榜单TOP50”显示,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3家公司分别是蚂蚁集团、Intel和华为。按照公司注册地,中国公司上榜数量最多,达23家。
三、科技驱动的小微金融爆发年:三个趋势
12月20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8%,较上月下调5个基点,这是时隔20个月来首次“降息”。此前,央行发布通知称,自2021年12月15日开始,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2月7日起,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3个月、6个月、1年期利率0.25个百分点,分别至1.70%、1.90%、2.00%。
临近年末,央行推出政策组合拳,对于提振实体经济,支持小微发展而言,是一次极大的利好。
回首2021年全年,零壹智库将其定义为“科技驱动的小微金融爆发年”。这一年,监管层持续出台多项政策,譬如,银保监会在4月发布的《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表示,要探索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国务院办公厅在12月印发的《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通过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中普遍存在的信息难题。
12月30日,央行召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划定下一步工作重点。从此次发布会释放出的信号来看,2022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央行还将推出多项举措。
持续性的政策利好,促使银行、助贷机构纷纷进驻这一市场,小微金融持续深化。据银保监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11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4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73万亿元,同比增速24.13%,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79个百分点。
综合2021-202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零壹智库预判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重点将集中于3个方面——专精特新、绿色信贷以及制造业升级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来看,1.专精特新:锁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2.绿色发展:“碳中和”“碳达峰”战略下的必然选择;3.制造业升级:提振共同富裕,推动高端升级、可持续发展。
四、北交所设立,资本市场扩容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开市首月,投资者对待北交所市场的态度整体较为热情。北交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北交所合格投资者开户数超460万户,较北交所成立这一消息宣布前增加约1.7倍。
同时,机构在北交所方面的投入一直处于推进进程中,调研热情高涨,券商研报密集发布。据中国证券报不完全统计,11月15日至12月14日,28家北交所公司披露了40份机构投资者调研公告,参与调研的机构类型也逐渐丰富。原来调研的主导机构是券商和PE/VC,现在公募基金、险资、信托、资管等大型买方机构也都参与。此前调研主力军是中小券商,现在众多头部券商快速跟进。除了发行首批北交所主题基金的8家公募基金外,不少其他公募基金也在挖掘潜在投资标的。
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中央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北交所定位为服务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其上市公司的科技属性是市场的重要关注点。
零壹智库发布的“北交所首批81家上市公司科技画像”研究发现,艾融软件、贝特瑞、诺思兰德分别位列前三位。在研发人员数量上,艾融软件以1344的研发人员数量排在首位,贝特瑞以1136的研发人员数量排在次位,超过500人的有6家。在研发人员占比数据上,艾融软件以高达89%的研发人员占比数据依然排在首位。
数据来源:iFind、零壹智库
五、碳中和元年,ESG投资爆发
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这是自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协定》正式签署后,中国首次提出碳中和、碳达峰时间表。此后,2021年全国两会将“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工作报告中,“双碳”元年正式开启。
政策方面,在“30·60”目标的引领下,多地监管部门纷纷推进完善绿色金融工作体系。福建银保监局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优先给予融资支持的“绿色清单”;西藏银保监局和江苏银保监局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深圳银保监局则是将绿色信贷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金融机构治理评估及监管评级体系,引导其履行环境责任。
这也意味着新兴行业的机遇来了。事实上,巨量资金正在奔涌向脱碳产业。据36氪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7月首期规模885亿元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立以来,武汉碳达峰基金、中石化碳中和母基金、国家绿色发展投资基金等陆续成立,目前中国VC/PE在脱碳领域的基金规模应已超过1500亿元。
“双碳”目标下,ESG投资也愈发火热。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披露的数据,围绕于全球主要地区(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的ESG投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2年初的13.2万亿美元,提升至2020年初的35.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3.02%,远超过全球资产管理行业6.01%的整体增速。从中国的ESG投资发展来看,截至2020年10月,A股市场ESG基金总规模合计约1287亿元。
资料来源:GSIA,中金公司研究部
此外,银行理财公司也争相加入ESG投资阵营,由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ESG相关理财产品的数量和规模持续上升。据中证报,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共发行了66只产品名称中带有ESG的理财产品,数量远超2020年。
六、金融牌照的获批与竞逐
持牌经营是金融机构业务合规的基本原则。2021年以来,包括直销银行、中外合资理财公司、个人征信机构、私人银行专营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在内的多家创新型金融机构的筹建或开业获得监管批复。一些科技巨头也陆续获得支付牌照或消费金融牌照。
1、第二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落地:邮惠万家银行
12月27日,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银保监会已批准邮储银行直销银行子公司中邮邮惠万家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开业。公告显示,邮惠万家银行注册资本为50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为上海市。2020年底,邮储银行获批筹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邮惠万家银行。
2、个人征信业务申请:钱塘征信
11月26日,央行发布公示称,受理了钱塘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一旦通过受理,钱塘征信将成为继百行征信、朴道征信之后的第三家拥有个人征信牌照的市场化征信机构。
钱塘征信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股东共有6家,其中,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列第一个股东,均持股35%,传化集团有限公司持股7%,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6.5%,浙江电子口岸有限公司持股6.5%,杭州溪树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0%。
3、支付牌照:华为、B站、人保财险
2021年2月,华为通过收购持牌支付机构讯联智付,拿下支付牌照。11月,哔哩哔哩以约1.18亿元收购持牌支付机构浙江甬易电子支付公司65.5%的股权,成为控股方,正式获得支付牌照。12月,重庆联付通易主,目前大股东为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这也意味着,人保集团拿下了重要的支付牌照资源,成为保险行业中又一家持有支付牌照的机构。此外,2021年,山西金虎支付、中网支付、厦门易通卡等机构注销了支付牌照。
4、消费金融牌照:滴滴、宁波银行、中国移动
2021年以来,苏银凯基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和唯品富邦消费金融相继获批开业,行业持牌大军也扩容至30家,其中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占据九成以上。
上半年,滴滴出行通过入股杭银消费金融,拿下消费金融牌照;12月27日,宁波银行拟10.91亿元受让华融消金70%股权,拿下消费金融牌照。12月30日,据北京商报报道,中国移动目前正在计划布局消费金融牌照。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金融牌照的获取是中国移动金融业务由导流转向自营的关键一步。
5、私人银行专营机构:恒丰银行、兴业银行
截至目前,持牌经营私人银行的商业银行只有工行、农行、交行三家,分别于2008年、2010年和2012年获批持牌。2021年5月,兴业银行获批筹建私人银行专营机构,不仅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家,也是近十年来监管部门唯一批筹的私人银行专营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兴业银行获批筹建私人银行部之后不久,2021年5月14日,银保监会又再次批准了恒丰银行在6个月内完成私人银行部的筹建工作,这也意味着恒丰银行有可能成为近十年来第二家获批筹开业的私人银行专营机构。
6、银行理财子公司:恒丰理财筹建、广银理财开业
2021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已成为理财市场存续规模最大的机构类型,其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也水涨船高。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银行理财子公司2021年新发产品数量为10604款,相较于上年同期的3747款,增幅高达183%。
目前,获批筹建的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含中外合资理财公司)中,已开业达22家,尚有浦银理财、民生理财、渤银理财以及恒丰理财4家待批开业;此外,4家合资理财公司获得批复筹建,其中贝莱德建信理财公司已开业。
6月21日,恒丰银行获准筹建全资理财子公司,成为2021年第二家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的商业银行。12月29日,广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广银理财在上海举行揭牌仪式,成为国内第七家正式揭牌成立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
此外,12月14日,监管公示工银理财与高盛资管新设合营企业案,即第四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交易完成后,工银理财持有合营企业49%的股份,高盛资管持有合营企业51%的股份。
七、元宇宙:2021的顶流,工业元宇宙成趋势
2021年,科技巨头们纷纷入局元宇宙,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Facebook直接改名Meta,宣布未来从社交企业转型成元宇宙企业。摩根士丹利则将元宇宙视为一个8万亿美元的潜在市场。
那么,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呢?简单的讲,元宇宙是把现实世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映射出来的观念世界或者是虚拟世界。
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表示,在过去将近十个多月的时间里,元宇宙形成了两条发展路线。一条线路是继续向虚拟世界发展,做游戏、做艺术、做金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产品,叫NFT。这条线路是元宇宙剥离现实物理世界的方向发展,进展也非常的快。数据显示,2021年NFT市场规模至少已经达到26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亿元。
另一条路线,是把元宇宙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又形成了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把元宇宙和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首尔模式。首尔决定从2022年到2026年用5年时间构造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元宇宙城市。另一个趋势是,和现实结合、和实体结合,就是元宇宙和传统的产业,特别是和以加工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相结合,即“工业元宇宙”。
朱嘉明表示,工业元宇宙需要把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结合在一起,构成未来工业发展的新基础结构,来支撑未来工业的发展。元宇宙所代表的改革和变革,这个趋势已经不可改变。
另一方面,反对或质疑元宇宙的声音也有很多。马斯克说"元宇宙像营销术语",刘慈欣担心人们在虚拟世界里"固步自封"。360创始人周鸿祎则表示,元宇宙是在疫情期间‘憋出来’的,他反对脱离现实、沉迷虚拟世界的元宇宙,但是赞成产业元宇宙。
八、互联网大厂裁员“过冬”
“2019年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这是美团王兴在饭否中留下的语录。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似乎是预判对了。
新冠疫情叠加强监管,互联网大厂内部的日子不太好过。2021年三季度,互联网头部公司均不同程度地遭遇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增速下滑的问题,包括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百度、滴滴、爱奇艺等在内的公司纷纷裁员过冬、节衣缩食。
仅12月份就有四家互联网企业被爆裁员。首先是快手,多位内部员工透露,快手正在进行新一轮裁员。一快手员工表示,快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的商业化团队将在年底前完成转型,其中部分业务条线将被取消。而剩余的业务条线,将在12月底前将办公地点调整到杭州,“搬家和离职之间,二选一。”据悉,目前补偿方案尚未谈妥。
再来是加速收缩的字节跳动,整体撤销人才发展中心团队。字节跳动表示,对于HR团队,后续会继续精简。除此之外,2021年稍早,字节跳动旗下的房产交易平台幸福里宣布裁撤各地新房销售;受教育双减政策的影响,字节大力教育再次大裁员,据称将彻底放弃中小学业务。
第三个是电商平台蘑菇街裁员。据科创板日报报道,有多名用户在社交平台爆料称,电商平台蘑菇街计划裁员,技术部门裁员比例高达80%,整体大概裁员30%。
12月下旬,百度也被爆大裁员,直播业务或被裁90%,高管曹晓冬将离开。根据媒体报道,此次裁员绝非“小规模”,甚至不少人直言“2018年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另有被裁员工透露,游戏部门300多人几乎全部被裁,直播业务被裁员90%,即使是商业化能力较好的财经垂类直播,也有人被裁掉。
一边是裁员,另一边是加大福利杠杆,稳固存留员工的军心。11月,腾讯推出“提前退休”政策,升级员工“职业里程碑”福利方案,在腾讯工作满15年的员工,可以提前申请退休,并领取一笔不菲的回报。12月14日,阿里在内网公布“暖心计划”,包含了多项员工福利升级。
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互联网行业的模式红利逐渐消失,用户增速明显放缓,C端流量见顶,企业内卷加重。同时,外部环境也逐步趋紧,反垄断监管、数据合规等一道道“紧箍咒”戴上,大厂们无法再像过去那样“无序扩张”。脱虚向实、技术创新,或许才是出路。
九、养老理财试点正式启动
2021年9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指出,选择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四家机构在武汉、成都、深圳、青岛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试点阶段,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
首批养老理财试点产品已于12月6日正式发售。投资起点为1元,最高投资额300万元。目前一般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大多是在3年以下,试点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为5年,投资者可能获得的预估收益每年大约在5%以上。
十、网络互助,曲终人散
在中国发展了十年的网络互助,即将谢幕。
2021年12月28日,相互宝发布公告称,到2022年1月28日24时平台将停止运行。在相互宝之前,2021年已经有轻松互助、水滴互助、美团互助、悟空互助、小米互助、360互助、新浪互助等多家互助平台陆续关停。
2020 年 9 月份,银保监会发布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就指出,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为非持牌经营,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网络互助始于2011年。互保公社(后更名“抗癌公社”)的成立,开启了网络互助发展时代。2016年-2017年,监管先后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网络互助平台进行了全面的风险排查,行业出现第一次退潮。之后,互助平台成为科技巨头重兵押注的重要赛道。2018年,相互宝出现,对网络互助领域是一剂兴奋剂,随后京东、滴滴、美团、360、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争相入场,行业掀起了第二波高潮,但最终在一系列关停后走向终局。
十一、资产管理净值化转型基本完成,资管规模创新高
2021年是资管新规3年过渡期收官之年。
过渡期结束在即,而后开启的将是全面净值化时代。根据银行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理财市场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为86.56%,较去年同期提高26.08个百分点。预计到过渡期结束时,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或超过90%,部分银行可完成全部净值化转型任务。
从转型进度来看,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明显分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三季度净值化表现均高于预期。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三季度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净值化转型平均数分别为80.62%、83.18%和93.7%,分别环比增长为21.3%、14.08%和11.49%,增速明显高于二季度。
业内人士预计,过渡期结束时,可能仍有10%左右的理财存量资产无法按时完成整改。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目前市场在售的565款理财产品中,非净值型理财产品仍有27款。在目前市场上仍存续的31220款理财产品中仍有1801款属于非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5.77%。
随着过渡期临近结束,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如何发展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展望未来,于百程认为,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对于市场的波动将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配置权益类资产较多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其净值会随权益类市场波动而波动。因此,在稳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提升中长期收益表现,将是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并不意味着彻底转化完成。但有些因素是长期的,例如投资者理念或意识的转换问题,因为投资者已经习惯原来的保本产品,要接受风险还需经历一个逐步的转变过程。
十二、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
2021年,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测试稳步推进,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参与主体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并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
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形成覆盖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和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的“10+1”试点格局。同时,暂时不在试点地区之列的广州、浙江、天津、福建、济南和湖北等6个地区也将“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列入“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或其他政策文件中。
在“10+1”的试点格局下,各试点地区在政策扶持、红包试点和应用场景等方面也各具特色,不断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的新模式。
从政策角度来看,2021年以来,深圳涉及数字人民币的政策数量最多,有8项,其次为上海7项,海南和北京则分别有3项。在试点地区中,有深圳、苏州、成都等7地将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推进列入“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从政策内容上看,成都、上海、西安和青岛等地均提出要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深圳将数字人民币应用作为提升金融科技发展环境的重要一环;海南则积极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全岛全域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同时,还将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
另据01区块链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11地累计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金额已超3.7亿。数字人民红包的适用范围也从线下指定商户逐步扩展到“线上+线下”完成系统改造的商户,应用范围稳步扩大。从试点轮次、红包金额上看,深圳、苏州、北京、上海、长沙、青岛和海南等7个地区均已发放2轮及以上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其中,深圳、苏州发放轮次最多;成都、北京、长沙两地目前单轮红包总额最高,为4000万。
在试点场景方面,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覆盖了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及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各试点地区在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民生消费领域的基础上,试点场景有所侧重。比如,上海、大连等6地应用数字人民币助力乡村振兴;北京、深圳探索数字人民币在金融场景的应用;此外,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和华为推出的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云侧智能合约应用也已在租赁资金监管领域落地应用。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