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外部担保的债券应该看些什么

目前,外部担保的债券运行情况较为良好,市场上通过增信后的发行人,对于债券发行成功率和控制发行成本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然而,是否外部担保就意味着安全,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作者:债券球

来源:债券球(ID:bonds-ball)

近期,笔者在工作中碰到外部担保的事情,发现一些问题,今天就来聊聊这方面的事情。

发行人发行债券,涉及外部担保的,其主要情况无非两种:一、主体信用能力较弱,无论获取批文,还是最终发行,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二、发行人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实务来看,第一种情况相对更多一点。

目前,外部担保的债券运行情况较为良好,市场上通过增信后的发行人,对于债券发行成功率和控制发行成本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然而,是否外部担保就意味着安全,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一、外部担保债券违约情况

笔者统计了采用外部担保发生违约的债券,总计86只,遍布大部分主流信用债品种。主要呈现如下几个重要特征:(一)关联方担保居多。无论是母子公司,还是兄弟公司,关联方担保占据了已经违约债券的绝大部分;(二)民企为主、国企也不少。在已经违约的债券中,民企大约75只,国企11只。(三)专业担保公司不一定靠谱。从数据来看,涉及专业担保公司的有21只,大概占了违约债券的25%。(四)国企为民企担保也存在。此类债券种类不多,但是个中情况值得研究,比如:担而不保,后续还能正常发债的。对于此类情形,笔者并不认为是担保人的错,其中可以假设的一种情形就是,担保手续存在瑕疵,不具备法律效力,具体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根据文末的清单,慢慢研究。

二、应该看些什么?

(一)担保方的实力

担保方实力的大小是债券实质性风险的关键所在。担保方增信能力强,自然大大降低风险,比如市场上主流的几家中字头担保公司,发达省份的主流担保公司等;担保方增信能力较弱,比如单纯的关联担保,从国内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关联方是否采取担保,除了法律形式上的一些效果之外,在发生实际违约的时候,基本都很难逃过唇亡齿寒的规律,一方出现信用问题,另一方的情况正常也好不到哪里去。

(二)核心要件审核

大多经过增信的债券,在控制好担保方风险之后,其担保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文件,无论对于一级,还是二级,都是风险的核心所在,因此对于担保要件的审核应该作为重中之重。

根据市场情况来看,涉及担保的外部担保债券,正常应具备如下三个事项:担保函、担保协议、担保有权机关的决策文件,实务中,可能部分机构并不能获取上述全部材料。据此,笔者也查询了一些法律文件,比如:《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法〔2019〕254号),在此之前,经公司签字盖章的担保合同或担保函以有效为原则,以无效为例外;而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法〔2019〕254号)发布以之后,仅经公司签字盖章的担保合同或担保函以无效为原则,以有效为例外。因此,作为中介机构、投资人,在涉及相关事项的时候,应当认真研究要件的完备性,最起码得具备担保方有权机关的决策文件、担保协议或者担保函等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和《章程》等相关合法、合规性方面的文件。

在文件细节审核方面,应当仔细核实文件内容是否与所披露的项目情况一致,发行人用印、盖章是否与实际情况契合,仔细核对用印的真实性、完整性,尤其是骑缝章。避免核心要件的相关细节的问题,进而导致合同有效性的问题。或许,列表中的项目中,就有类似情况,最终导致担保无效。

担保很好,但是并不完美,无论作为一级市场从业人员,还是二级市场从业人员,还是应当仔细审核担保的项目,毕竟此类项目违约的并不少见。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债券球”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盛会邀请】2024大连·特殊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报名开启(11.15-11.16)

年卡会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