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截至10月19日,穆迪、惠誉和标普下调内房企的评级,已经超过10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国际投行机构频频对内房企出手?
作者:婷婷王
来源:风财讯(ID:fengcaixun)
今年,国际评级对内房企“杀疯了”。
风财讯对2021年度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标普、穆迪)对中国主要房企的评级调整情况,进行了盘点。
风财讯统计发现,今年截至10月19日,穆迪、惠誉和标普下调内房企的评级,已经超过100次。
下调数量不仅创下历史之最,更是上调评级次数的2.9倍。
同时,蓝光、泰禾、华夏幸福、绿景控股等十余家房企,在三大国际机构“撤销评级”了,有些是主动有些是被动。
让人不禁感叹,比惨,还得要看“房企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国际投行机构频频对内房企出手?
通过对多个机构和专家的采访,风财讯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①评级机构模型调整 要求更严格
亿翰智库研究总监于小雨告诉风财讯,暴雷的规模房企有点多,评级机构开始调整模型了。
关键的一点是,伴随预售资金监管加强,在机构的规则上,预售监管资金被踢出“可用现金”列。
由于该等款项可用于房地产建设,进而转化为库存,因此机构在计算杠杆率时,将其列入净物业资产。
也就是说,在计算净债务和流动性时,把预售监管资金从可用现金中剔除;计算杠杆率时,将该项目加入净物业资产。
一减一增,会让大部分房企的杠杆率上升、偿债能力下降,导致评级被下调。
以惠誉为例。惠誉的《企业评级标准》主要关注“现金能否自由地用于偿付债务”,而不是能否用于经营用途。该框架性评级标准就明确指出,可用现金不得包含"经营性现金需求及其他无法自由用于偿付债务的现金类型"。
于小雨认为,在中国的房地产预售体系下,地方当局通常要求房企将预售款的一部分存入银行监管账户,这部分资金可用于建设用途,所以大部分上市中资房企,将这部分款项计入不受限制现金。
随着“三道红线”的实施,对“现金短债比”有了明确要求,并且现金并不含预售监管资金,部分房企开始披露这部分资金,这引起了评级机构的“警惕”。
②RMBS交易的底层资产风险提升 评级上调被限制
开发商拿到地后,以项目的房子和其他资产作为抵押,从银行等机构获取资金;开发到可销售程度后,购房者给开发商一部分现金、自己以房子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开发商拿到钱后还银行并进行其他活动…
用作RMBS交易抵押品的房地产项目,如果没竣工或延迟竣工,就会推高“抵押贷款违约率”,让RMBS投资者和更多投资人、金融机构面临风险。
但RMBS交易文件通常不会披露涉及房企的名称,因此无法根据公开信息判断哪些RMBS交易对受困房企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敞口较大。
就像惠誉说的,在授权债权人使用抵押品偿还未偿债务时,法院是否会将抵押预告登记视同正式抵押登记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部分中国本地RMBS交易中,未办理正式抵押登记发放的贷款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可能高达80%。
大部分RMBS交易文件规定,对未完成正式抵押登记的房贷,发起机构可以回购资产,但这会导致投资者面临发起机构的交易对手方风险。
③隐性债务压力上升 机构更加警惕
贝塔咨询合伙人杜丽虹测算,截至今年中期,主要上市房企有26%的企业,短期内面临资金缺口的压力,有92.5%的企业面临中期资金缺口压力。
也就是说,即使不扩张,也有9成以上的企业需要续借债务,平均的债务续借比例为53.5%,有27.5%的企业需要续借7成以上的债。
资金需求更急迫,但国内房企普遍缺乏长期融资渠道。
所以,当前86%的企业都面临“资金来源无法覆盖项目投资回收周期”的期限结构缺口,平均的期限缺口达到9个月,21%的企业面临两年以上的期限缺口。
杜丽虹认为,在“三道红线”等政策环境下,房企为了减轻账面债务负担,增强融资能力,明股实债和表外负债问题愈发严峻。
数据显示,主要上市房企的少数股东权益在净资产中的平均占比,已从2020年末的39%上升到2021年中期的42%。但少数股东应占利润普遍低于权益占比,34%的企业少数股东的利润占比不到权益占比的一半,还有部分企业由于少数股东不承担亏损。
结果主要上市房企的净资产中,“明股实债成分”平均占比从2020年的14%上升到2021年中期的21%。
表外销售方面,主要地产企业平均有45%的合同销售来自表外,有10%的企业表外销售的贡献比例大于70%;再加上合约负债中的融资成分,行业整体的隐性债务压力被进一步推升,触发了评级机构的警报。
④国内评级也在提高门槛 境内外都不轻松
一位评级机构的人士告诉风财讯,“国内的评级机构很内卷,下调会动很多人的利益。但现在整个改革趋势很明确,以后企业评级肯定更严格。”
于小雨认为,近期中央表态,主要是针对消费者端的房贷宽松,对企业来说,政策不会有大幅的放宽。所以企业还是要追求“自优”,降低表外的东西,把基本面做好。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信贷政策会有一波有体系和全面的放松动作,对于房企的项目营销、开发投资等有些正面的影响,继而利好现金流。但房企的各类发债差异明显放大,有些企业机会不多、业绩改善不明显会显得很被动。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