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2022全方位提速基建,承债式收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央企担保受严管,需限期整改

2022年1月1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作者:西政财富

来源:西政财富(ID:xizhengcaifu)

一、国常会部署“抓紧发债、简化手续、尽快开工”,全方位提速基建

2022年1月1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口。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不搞“大水漫灌”,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这对顶住经济新的下行压力、确保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实施。围绕粮食能源安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交通物流和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城市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建设,建立协调机制,做好融资、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列入规划、条件具备的项目要简化相关手续,特别是前期已论证多年的重大水利项目要推动抓紧实施,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使部分暂时没能就业的农民工有活干、有收入。指导新开工项目投资下降的地方加强工作,扭转投资不振状况。二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落到具体项目。抓紧发行今年已下达的专项债,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安排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三要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承诺制、区域评估等创新举措。研究出台盘活存量资产的政策措施。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基建有公共服务性质,投资量受政策基调的影响较大。展望 2022 年,基建相关领域有三个值得关注的政策导向,一是双碳目标,二是交通强国工程,三是城市更新。中信证券研究分析表示,长期来看,经济将逐步实现“去地产化”,通过其他产业来弥补房地产的空缺。在去地产化的过程中,三驾马车都有可能填补地产的空缺。投资的增量可以来自新型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增量来自产业升级和高技术产品的出海。

二、《“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公共服务均等化、住房保障民生化,保障性租赁住房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抓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22 年 1 月 11 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发改社会〔2021〕1946号)有关情况。文件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服务目标。其中针对住有所居,在继续做好困难家庭公租房保障、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基本住房保障领域的同时,提出要“积极推动改善住房条件”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件再一次强调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新市民和青年群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建筑面积不超 70 平、租金低于周边可比项目的小户型为主。住建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提到:“‘十四五’期间,40 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 650 万套/间,预计可帮助 1300 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根据中信证券研究分析,预计保障性租赁住房对 2022 年地产投资的拉动在 3 个百分点左右。

三、针对出险企业项目的承债式收购,相关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广东省召集多家房企开会,为收并购收并购出险房企项目“牵线搭桥”;并购贷边际放松,真正发挥作用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条件

证券日报报道称,房地产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道红线”,业内称该消息属实。有部分央企、国企正在多方接触核心城市的优质项目,虽鲜有公布确定性的交易,但市场上有很多项目都在谈收购事宜。多家大中型银行表示,已做好房地产并购贷款等业务的额度安排,日前收到监管层要求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并购提供金融支持的相关通知。

近日,广东省政府日前召集多家房企开会,与会房企包括奥园集团、富力地产、雅居乐、保利地产、中海地产、五矿地产、越秀地产、珠江实业集团等国企和民企。据知情人士透露,会上一些出险企业介绍了其经营情况及项目。此举相当于政府为几家国企央企收并购出险房企项目“牵线搭桥”。

对此,东北证券分析表示,广东省政府此番对于房企间收并购的关切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及一惯性。近期中央及地方层面对房企间收并购频频吹风,侧面反映出在行业景气度处于历史大底的情况下,即使头部房企可以优先获取收并购相关融资,行业当下的收并购进程并不顺畅。地方政府层面对收并购释放积极信号将提高政策的传导效率,市场“自救”、行业出清将有所提速,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出险房企流动性危机边际缓释,优质房企优势放大。当前行业收并购进程较为缓慢的核心原因在于能够得到实质性利好的仍是央企及优质民企,同时,资金面有望得以有效改善的也仅是少部分资源禀赋佳的出险房企。

中银证券分析表示,当前行业出清仍在加速推进,而房企间项目收并购是部分房企化解流动性危机、行业有序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近期多次被提及也对市场信心恢复起到了一定积极效果,但实际上目前收并购各方多处于项目前期沟通阶段。一方面,交易双方的供需匹配程度并不高,收购方(多为央国企)希望寻找性价比较高的优质项目,而被收购方(多为民企)对可出售项目有诸多考量,项目在定价上也较难达成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行业风险还未完全出清,部分银行对并购贷款等涉房贷款仍持观望态度。因此,我们认为近期确有看到收并购的边际放松,但真正发挥作用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条件。在政策未正式落地前,行业在逐步清整过程中将进一步推动各类资源向优质头部房企聚拢,融资渠道畅通、综合能力突出的优质龙头房企现阶段仍享有更高的估值溢价;若相关政策放松得到实质性确认,被收购项目的出险房企将因资产处置节奏加快、风险化解而受益。

四、对中央企业融资担保实行“两禁两控”,对存量违规融资担保业务限期整改,力争两年内整改50%

2022年1月4日,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融资担保管理工作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2021〕75号)的有关说明,明确管控要求更加“严”。一方面,基于同股同权、控制风险原则,对中央企业融资担保实行“两禁两控”:严禁对集团外无股权关系企业担保,严禁对参股企业超股比担保,严控对高风险子企业担保,严控对子企业超股比担保。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担保规模。参考目前中央企业担保规模占净资产的平均比重、上市公司担保管理规定等,明确中央企业总担保规模不超过集团合并净资产的40%,单户子企业(含本部)担保额不能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50%。整改要求更加“细”。明确对企业新开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进行严肃追责,要求企业对存量违规融资担保业务限期整改,力争两年内整改50%,原则上三年内全部完成整改。关于隐性担保。企业提供共同借款合同、差额补足承诺、安慰函、支持函等函件是否具有担保效力,需要企业法律部门根据具体条款进行判定,具有担保效力的则属于隐性担保。

五、2022年开年集合信托市场迅速降温,信托公司业务“非标”转“标”是必然选择;信托公司再收融资类信托业务压降20%“指标”,但对特殊情况特事特办

根据中国基金报报道,2021年前11个月,信托行业共发生250起违约事件,涉及金额1250.72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涉及违约金额707.43亿元,占比第一。

根据券商中国报道,信托行业2021年12月共计成立集合信托产品3023款,环比增加12.20%,成立规模1228.10亿元,环比增加30.59%。不过,尽管集合信托成立数量同比大幅增加50.23%,但规模大幅下滑37.34%。2021年12月集合信托产品成立规模大幅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成立规模基数较低,另一方面非标产品的成立规模增长显著,其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投向房地产、工商企业、基础产业三大实体经济领域的信托资金。2021年监管环境持续趋紧,12月大量存续产品到期后非标额度有较快的释放,非标产品被限制但受投资者热捧。2022年开年,集合信托市场迅速降温。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数据显示,新年首周(1月3日-9日),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和成立规模快速下行,其中,共有242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环比减少50.91%;成立规模83.54亿元,环比减少68.04%。去年末冲规模等季节性因素和上周成立规模基数过高,被认为是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规模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分析表示,宏观环境的去杠杆叠加监管的高压态势,信托公司业务“非标”转“标”是必然选择,标品信托已经成为信托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领域。

据北京商报报道, 2022年伊始,信托公司再收融资类信托业务压降“指标”。已有信托公司收到窗口指导,监管要求将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继续压降20%。针对较难压降的业务,监管也给出了解释空间,对特殊情况特事特办。例如,交易对手方坚决不同意提前结束,处在风险处置阶段的融资类资产可以延后处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类情况过多会影响信托公司的监管评级,有可能会被监管“叫停”新增融资类信托业务。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西政财富”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盛会邀请】2024大连·特殊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报名开启(11.15-11.16)

年卡会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