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球经济企稳态势被疫情中断,或现大萧条以来最大衰退。
作者:民银智库
内容提要
一季度全球经济企稳态势被疫情中断,或现大萧条以来最大衰退。PMI和OECD领先指数均出现恶化,IMF大幅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美国金融市场受到疫情强烈冲击,实体经济也开始走弱,美联储启动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欧洲经济景气严重下滑,英央行两次紧急降息,欧央行启动紧急抗疫购债;日本被迫将奥运会推迟至2021年,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政府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新兴经济体整体走弱,政策进一步宽松。展望二季度,由于疫情拐点尚未出现,主要经济体或将进一步恶化。
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但3月有企稳迹象。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创改革开放以来单季增速新低,但3月数据相比1-2月份已有所好转。供给端,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反弹,但前者修复幅度明显快于后者;需求端,三驾马车动力均显不足,但季末主要指标降幅均有收窄;物价方面,3月份CPI涨幅回落,PPI跌幅扩大;就业方面,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0.3个百分点至5.9%;金融环境方面,逆周期调节加码推动信贷、社融总量积极,实体融资需求改善;金融市场方面,人民币汇率总体贬值、弹性加大,债券市场收益率加速下行。
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反弹,但外需冲击不容忽视。在逆周期调节加码和各项扩内需政策支撑下,二季度经济有望继续转好。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外需萎缩将会通过三条渠道冲击国内经济:一是出口增速可能大幅下滑;二是制造业投资难有明显好转;三是出口部门失业率上升,进而会影响到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二季度实现正增长仍有难度。
政策展望及建议。在通过加码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的同时,政策更应立足于纾困,通过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的方式,帮助企业和居民度过难关。我们建议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入手,通过盘活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国有非战略性经营资产等,弥补因疫情造成生产经营停摆而导致的短期收入减少,确实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
目 录
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2020年一季度回顾
1.美国:经济表现严重恶化,美联储实行无限量货币宽松
2.欧洲:经济景气和通胀下滑,英央行两次紧急降息,欧央行启动紧急抗疫购债
3.日本:经济形势严峻,加码货币宽松
4.新兴市场: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弱,政策进一步宽松
(二)2020年二季度展望
1.美国:经济继续下行,宽松性货币政策趋势不变
2.欧洲: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
3.日本:经济萎缩,或再放宽货币政策
4.新兴市场:面临诸多关键风险,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2020年一季度回顾
1.GDP:受疫情冲击首次同比下降,3月企稳表明抗疫成效初步显现
2.供给端:复工复产助推工业生产、服务业降幅持续收窄
3.需求端:三大支柱增速延续下滑态势,降幅季末均有收窄
4.通胀形势:一季度CPI前高后低,PPI陷入通缩
5.金融环境:信贷社融总量积极,实体融资需求改善
6.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总体贬值、弹性加大,债券市场收益率加速下行
(二)2020年二季度展望
1.供给端:工业生产有望小幅回升,服务业持续修复
2.需求端:投资、消费有望延续回升,进出口将进一步承压
3.通胀形势:CPI持续下降,PPI通缩仍将持续
4.金融环境:信贷社融可望继续高增,天量信贷恐难再现
5.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回升,债市收益率仍有下降空间
三、政策回顾与展望
(一)2020年一季度回顾
1.货币政策:多管齐下力促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
2.财政政策: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
3.其他政策: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基调“稳”字当先
(二)2020年二季度展望及建议
1.货币政策展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进市场化降成本
2.财政政策展望:更加积极有为,扩大内需对冲外需下行
3.政策建议
附:主要宏观经济及金融数据一览表
一、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一)2020年一季度回顾
新冠疫情中断全球复苏进程,全球经济或现大萧条以来最大衰退。2020年3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报47.6%,较上月小幅回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两月低于荣枯线;服务业PMI报37.0%,较上月骤降10.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综合PMI下跌6.7个百分点至39.4%,也为历史新低。OECD综合领先指标报为98.78,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世界经济展望》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3.3%下调至-3.0%,比次贷危机时糟糕得多。同时,发达、新兴和发展中三类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这种情况也是自“大萧条”以来第一次出现。
分国别来看,美国金融市场受到疫情强烈冲击,实体经济也受到侵袭,美联储启动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欧洲经济景气和通胀严重下滑,英央行两次紧急降息,欧央行启动紧急抗疫购债;日本受疫情影响,被迫将奥运会推迟至2021年,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定局,政府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新兴经济体整体走弱,政策进一步宽松。
美国:经济表现严重恶化,美联储实行无限量货币宽松
美国经济表现严重恶化。新冠疫情大肆蔓延,美国所有州历史首次进入“重大灾难”状态,已成为全球确诊病例最多国家。从一季度情况来看,疫情导致美国经济活动全面“停摆”,受景气指标明显回落、工业投资有所放缓、个人消费显著下跌等因素综合影响,经济表现严重恶化,衰退恐难以避免。由于此次经济停滞为公共卫生灾害引致,本质不同于1930年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若疫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美国经济后续或快速反弹。
经济景气明显回落。3月份ISM制造业PMI下降1个百分点至49.1%,低于前值但高于预期,Markit制造业PMI终值48.5%,处于近十年低位。同期ISM非制造业PMI意外扩张至52.5%,Markit服务业PMI终值录得39.8%,较前值和预期有所好转。新冠肺炎导致制造业全面萎缩,服务业景气度持续下滑后出现改善,市场整体信心略有分化。工业投资有所放缓。2月耐用品订单月率终值下滑1.2%,高于预期和前值,主要受运输类耐用品订单低基位大幅反弹所致。随新冠病毒疏离措施升级,未来工业投资或将持续放缓。个人消费显著下跌。3月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下降8.7%,创统计来最大降幅。4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71,低于市场预期值75及前值89.1,刷新2011年来新低。
劳动力市场全面恶化,物价持续走弱。3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减少70.1万人,远不及前值和预测值,创近11年来新低。失业率录得4.4%,较前值增加0.9个百分点,创35年来最大月度增幅。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突破百万,不断刷新历史新高,近统计峰值十倍。疫情严重侵蚀零售、贸易、运输及公用事业等领域就业岗位,美国失业人数史无前例增长,史上最长就业增长或已结束。3月CPI、核心CPI同比分别上涨1.5%、2.1%,涨幅较前值回落0.8、0.3个百分点。两指标季调后环比分别-0.4%、-0.1%,CPI环比创近五年来新低,核心CPI为近十年首次下滑。
美联储推出史无前例的宽松政策。疫情冲击之下,美国股市连续熔断,并迅速滑入技术性熊市,市场出现美元荒,美元指数攀高至100以上。为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避免流动性危机转为信用危机,3月15日,FOMC提前决议紧急降息100个基点至0%-0.25%,并宣布同时启动7000亿美元QE,以及下调贴现窗口一级信贷利率125个基点至0.25%。会议声明强调两点,一是新冠状病毒爆发导致经济进入“挑战期”,二是能源部门承压对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冲击。后续公布的纪要显示,与会者普遍认为经济前景已大幅恶化,并指出可出台新前瞻指引或资产负债表措施。3月17日至20日,联储陆续宣布系列“救市”措施,包括开启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PDCF),加码推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MMLF),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央行扩展美元互换安排范围,将12个月期限以内的市政债券纳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贷款的担保品范围等,其中CPFF、PDCF和MMLF均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动用。为应对疫情严重挑战并支持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联储于3月23日升级“救市”计划,正式宣布开启无限量量化宽松,QE4从规模和范围上均前所未有。具体措施包括不限量、开放式持续每日购买750亿美元国债和500亿美元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同时还确保企业、州和地方政府信贷需求。此外,4月2日联储再宣布将国债和存款排除在针对银行的补充杠杆率规定之外,4月9日向家庭、企业、州及地方政府提供上限为2.3万亿美元的贷款。
全球合作应对疫情冲击。为应对新冠肺炎冲击,G20领导人于3月26日通过视频方式召开特别峰会。公报显示二十国集团将启动5万亿美元经济计划,不惜一切代价应对疫情冲击。各国财长与央行行长普遍认同加强合作,将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应对疫情影响。此外,3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努钦和联储主席鲍威尔牵头G7财长和央行行长电话会议。联合声明显示,一方面G7财长将适时采取财政合作,以应对疫情和防范经济下行,另一方面各央行也将继续履职,保持金融体系弹性,维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上述会议均为次贷危机后新一轮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
欧洲:经济景气和通胀下滑,英央行两次紧急降息,欧央行启动紧急抗疫购债
2020年一季度,欧洲景气度大幅下滑,通胀持续回落。疫情冲击下,英央行连续两次紧急降息至0.1%的历史低位,欧央行启动7500亿欧元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欧盟各国达成5400亿欧元疫情救助计划。
疫情影响下经济景气度季末大幅下滑。2020年一季度欧元区制造业PMI先升后降,3月制造业PMI由2月的一年高点49.2%大幅降至44.5%,不及预期并创7年半新低,主要源于疫情下的封锁措施导致产量和订单下降。受消费者出行受限和需求下降影响,3月服务业PMI出现悬崖式下跌,由2月的52.6%大幅降至26.4%,显著不及预期,创2004年有记录以来新低。内需保持一定韧性。2月欧元区零售销售指数同比增速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至3%,连续两个月上行,预计疫情对内需的影响将在季末数据显现。生产动能疲软。2月欧元区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速降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至-1.9%,连续16个月保持同比负增长,显示出欧元区生产动能依然疲软。进出口增速放缓。1月欧元区进口同比增速由正转负至-0.1%,显著不及2019年12月1.2%的增速;出口同比增速为0.2%,较上月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收窄至12.9亿欧元。
劳动力市场向好。欧元区一季度失业率有所下降,2月份失业率由上月的7.4%降至7.3%,好于预期并创1993年有记录以来新低。考虑到疫情对经济和企业的冲击,预计后续欧元区失业率将从低点攀升。通胀大幅回落。2020年一季度以来,受能源价格暴跌影响,欧元区通胀水平逐月下滑,1、2、3月调和CPI同比增速分别为1.4%、1.2%和0.7%,为2016年11月以来低点,日渐远离2%的目标水平。
英央行连续两次紧急降息。英央行在3月11日和3月18日非常规议息会议期间,连续两次紧急降息50和15个基点,利率降至0.1%的历史低位。英央行还连续出台一系列信贷和流动性支持政策,以应对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大幅下滑。一是将债券购买计划规模增加2000亿英镑至6450亿英镑;二是为企业提供总计3300亿英镑的政府贷款,其中英国央行直接为遭受疫情冲击而发生流动性问题的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三是设立5亿英镑的“困难基金”,更好地帮助地方政府为本地受疫情严重冲击的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四是引入新的中小企业定期融资计划(TFSME),通过央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额外资金支持;五是要求对于受到疫情影响而陷入困境的个人,抵押贷款机构必须给予至少3个月的“付款延长期”,贷款人可推迟偿还贷款。
欧央行启动7500亿欧元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3月18日,此前一直避免采取激进货币刺激措施的欧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启动7500亿欧元的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以应对疫情冲击。欧央行行长拉加德指出,PEPP与欧央行3月12日宣布的1200亿欧元额外购债计划叠加,欧央行总购债规模已达欧元区GDP的7.3%左右。PEPP预计将持续到新冠病毒危机阶段结束,并且至少会持续至2020年底。计划的购债范围不仅包含所有符合当前资产购买计划资格的资产类别,而且还将此前一直被排除在外的希腊债券、以及信用质量足够高的非金融机构商业票据纳入其中。此外,欧央行还将第三轮定向长期再融资项目(TLTRO-III)基准情形利率区间从-0.5至0%下调至-0.75至-0.25%,同时将银行申请额度上限由此前的等于2019年银行贷款存量的30%上调至50%,以支持银行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欧盟各国达成5400亿欧元疫情救助计划。4月9日,欧盟成员国财长会议在历经两天的多轮讨论和分歧争执后,终于达成协议,同意为应对欧洲新冠疫情实施总额为5400亿欧元的大规模一揽子救助计划,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劳动者保障方面,以贷款形式提供1000亿欧元财政援助,帮助欧盟成员国加强公共财政能力,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雇员和个体商户失业风险。二是在企业救助方面,欧洲投资银行同意为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贷款担保。三是在欧元区国家资助方面,将由欧洲稳定机制为欧元区国家提供总额2400亿欧元的低息贷款,受援国获得贷款的唯一条件是将资金用于应对疫情的卫生保健、治疗和预防工作。在以上三个救助项目之外,与会者还同意新建一个“恢复基金”,以解决危机过后的经济恢复问题。
日本:经济形势严峻,加码货币宽松
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影响,日本经济大幅下滑,进入衰退已成定局。日本政府在3月份月度经济报告中,将国内景气判断下调为“经济大幅下滑,形势严峻,预计严峻的经济形势还会持续”。这是2013年7月以来日本政府首次在经济形势判断中删除“恢复”一词,意味着自2012年12月安倍再次执政以来一直持续的景气扩大周期已经结束。
经济景气度大幅下行。2020年1-3月,制造业PMI分别为48.8%、47.8%、44.8%,已连续11个月位于荣枯线下方,突显出国内外需求疲软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服务业PMI分别为51.0%、46.8%、33.8%,持续大幅回落。消费低迷。1、2月,两人及以上家庭月消费性支出分别实际同比下降3.9%、0.3%,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1-3月季调后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38.8%、38.3%、30.9%,持续恶化。工业生产疲弱。1、2月,工业生产指数分别同比下降2.3%、4.7%,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经季节调整后的核心机械订单额分别环比增长2.9%、2.3%,内阁府对机械订单基本情况的判断维持在“出现停滞”。进出口持续下滑。1、2月,出口分别同比下降2.6%、1.0%,已连续15个月负增长,反映外部需求不振;进口分别同比下降3.6%、13.9%,已连续10个月负增长,反映内需疲弱;贸易差额分别为-13151、11088亿日元。
物价水平下行。1、2月,核心CPI同比分别上涨0.8%、0.6%,增幅有所回落。从分项来看,电费、煤气费、交通通信、教育费下降较多。尽管失业率依旧维持低位,但就业岗位减少。1、2月,季调后失业率均为2.4%;求才求职比分别为1.49、1.45,低于去年四季度水平,显示就业和家庭收入情况正在恶化。
日本央行提前召开货币政策例会加大宽松力度。日本央行继美联储3月15日紧急降息100个基点并启动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后,亦于3月16日提前举行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加大宽松力度,具体举措包括提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年度购买目标至12万亿日元,提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J-REITs)年度购买目标至1800亿日元,增加购买2万亿日元企业债和商业票据直至9月末,引入新的贷款方案等。相较于美联储的大力宽松,日本央行并未下调政策利率,也未上调国债购买目标,凸显其政策空间受限困境。
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为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日本政府4月7日推出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总额达108万亿日元,包括财政支出、财政投融资和民间相关支出,相当于日本经济产值的20%。其中,财政支出达39.5万亿日元,主要用于向营业额大幅下降的中小企业提供最高200万日元的补贴,向收入大幅减少的个体经营者发放最高100万日元的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生活援助补贴”等。在金融及税收方面,日本将通过政府系统及民间金融机构为面临资金困难的企业提供免息贷款,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暂缓缴纳法人税和社会保险费等。
东京奥运会推迟至2021年举办。由于奥运会前期投入尤其是场馆建设部分,已计入近几年的GDP当中,奥运会推迟的影响将主要集中体现在2020年的旅游及消费上。据高盛估算,奥运会延期举行日本将损失8000亿日元,包括本土和入境游客消费、奥运相关商品销售和人工费、运营费等政府支出。据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估算,2020年日本将损失1.7万亿日元,包括波及效果在内则损失3.2万亿日元。
新兴经济体: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弱,政策进一步宽松
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走弱,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增长方面,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巴西经济复苏缓慢,俄罗斯增长疲软,南非经济持续低迷;通胀方面,印度通胀高位回落,巴西通胀回落至目标中值以下,俄罗斯通胀维持低位,南非通胀回升至目标中值以上;货币政策方面,面对迅速蔓延的新冠疫情,在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史无前例宽松政策之后,印度央行“降息、降准+QE”三管齐下,巴西、南非央行大幅降息,俄罗斯央行受制于卢布大幅贬值维持利率不变。
印度经济增长放缓。2019年四季度,GDP增速4.7%,较三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进入2020年,经济景气下行。1、2、3月制造业PMI分别为55.3%、54.5%、51.8%,服务业PMI分别为55.5%、57.6%、50.6%。工业生产回升。1、2月工业生产指数分别为137.2和133.3,同比增速分别为2.1%和4.5%。失业率持续上升。1、2、3月失业率分别为7.2%、7.8%、8.7%,逐月攀升。通胀高位回落。1、2月CPI分别同比上升8.8%、6.6%,仍高于4%的目标中值和6%的上限。
印度央行“降息、降准+QE”三管齐下。3月27日,在紧急会议之后,印度央行决定,将回购利率下调75个基点至4.4%,流动性借贷便利(LAF)政策回购利率下调9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00个基点至3%,适用于所有银行;宣布进行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规模将高达1万亿卢比(约合135亿美元)。印度央行货币政策会议原定于4月3日举行,此前美联储和其他央行采取了紧急行动。
巴西经济复苏缓慢。2019年四季度,GDP增速1.7%,较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进入2020年,经济景气下行。1、2、3月制造业PMI分别为51%、52.3%、48.4%,服务业PMI分别为52.7%、50.4%、34.5%。工业生产回落。1、2月工业生产指数分别为79.9和78.7,同比分别下跌0.9%和0.4%。失业率回升。1、2月巴西失业率分别为11.2%和11.6%,去年12月以来逐渐攀升。通胀持续回落。1、2、3月广义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同比增长4.2%、4%、3.3%,已经低于通胀目标中值4%。
巴西央行下调基准利率。3月18日,巴西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基点至3.75%的记录低点,以缓解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疫情可能会使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陷入衰退。该国央行认为将基准利率保持在当前新低水平是合适的,不急于再次下调利率,并强调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经济改革。2月,巴西央行曾表示计划暂停其创纪录的宽松周期,以观察其对经济的影响。
俄罗斯经济增长疲软。2019年四季度,GDP增速2.1%,较三季度回升0.6个百分点。进入2020年,经济景气持续低迷。1、2、3月制造业PMI分别为47.9%、48.2%、47.5%,连续11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服务业PMI分别为54.1%、52%、37.1%,落入荣枯线以下。工业生产回升。1、2、3月工业生产指数分别为148、122.4和121.7,分别同比上升1.8%、1.1%、3.3%。失业率保持高位。1、2月失业率分别为4.7%和4.6%,此前曾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在4.6%水平。通胀维持低位。1、2、3月CPI分别同比上升2.4%、2.3%、2.5%,为2018年6月以来较低水平。
俄罗斯央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3月20日,俄罗斯央行决定维持目前6%的基准利率不变。该国央行指出,今年2至3月份国内外形势严峻且超出预期,这主要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有关;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各种因素后,认为维持基准利率不变是必要的,有助于稳定卢布汇率,控制国内通货膨胀率。在近期多国央行纷纷降息以应对疫情冲击之际,俄罗斯央行的决定主要受到近期卢布大幅贬值制约。
南非经济持续低迷。2019年四季度,GDP增速下降0.5%,陷入技术性衰退。进入2020年,经济景气持续低迷。1、2、3月PMI分别为43.7%、45.2%、48.8%,连续四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工业生产下滑。1月制造业生产指数为99.5,同比下滑2.1%,2019年12月同比下滑6.5%。失业率保持稳定。2019年四季度失业率为29.1%,较2019年三季度无变化。通胀有所回升。1、2月CPI分别为113.8和114.9,同比增速分别为4.4%和4.6%,略高于目标中值4.5%。
南非央行超市场预期降息100基点。3月19日,南非央行决定将基准利率大幅下调100基点至5.25%,以刺激经济增长。该国央行还大幅下调了南非经济增长预期和通胀预期,称2020年全年南非GDP将收缩0.2%,并在接下来的两年反弹至1%和1.6%,大大低于此前预测的2020年增长1.2%、2021年1.6%和2022年1.9%的水平。南非央行行长表示,尽管整体风险上升,但整体通胀预估大幅下降,为货币政策应对经济状况迅速恶化创造了空间。
(二)2020年二季度展望
展望二季度,全球经济受疫情进一步扩散和恶化影响,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上升。一些国家面临多层次危机,包括卫生健康、经济动荡、外部需求下降、资本流动逆转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等。
分国别来看,美国经济继续下行,宽松性货币政策趋势不变;欧元区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在新冠肺炎疫情扩大和东京奥运会延期举行的双重打击下,日本经济将遭受重创,或再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也面临诸多关键风险,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美国:经济继续下行,宽松性货币政策趋势不变
经济面临多层次危机。当前美国受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国内经济动荡及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等多重因素影响,经济面临多层次危机,GDP或出现近75年来最大降幅。随新冠病毒疫情“度过高峰”,各州5月复工计划和“解封”指引陆续开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持,美国经济2020年下半年或将“收复失地”。从内部动能看,增长引擎主要来源于消费支出,下半年若疫情走势向好,隔离措施及消费逐渐松绑,经济或出现U型复苏。
IMF预计美国经济2020年将萎缩5.9%,美联储判定二季度经济或大幅放缓,预计下半年出现反弹。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0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5.9%。IMF还预计随疫情在今年下半年消退,防控措施逐步取消,明年美国经济将增长4.7%。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态称,预计二季度经济活动或大幅放缓,失业率将显著上升,但当前状况并非典型经济低迷,经济基本面尚无问题。总体而言,新冠病毒大流行正持续破坏经济活动,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由于企业“关店潮”和防疫隔离措施还将持续,预计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速仍继续下行。但美国经济基本面较稳健,中短期内具有韧性,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现强劲反弹。
货币政策方面,宽松性货币政策趋势不变。宽松货币政策使流动性问题得到部分缓解,但难以修复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断的实质影响。一方面,联储于4月4日起将国债购买速度降至每日500亿美元(此前回购频次已由750亿美元降至600亿美元)。另一方面,联储仅开始选择性购买高收益企业债。预计在多项举措托底后,市场流动性状况将继续得到改善。在联储货币政策工具用到“极致”,资产负债表扩至近6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情况下,预计其宽松性货币政策趋势维持不变,但宽松支持力度将有所减缓。市场普遍认为,“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或有边界,虽有助降低市场流动性风险,但不能阻止疫情蔓延,对市场情绪的改善和提振作用有限,无法真正避免经济衰退和刺激经济扩张。继续大规模放松可能导致严重经济金融风险,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带来短期资本流入、本币升值等负面溢出效应。
欧洲: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
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一方面,欧洲是此次疫情最为严重的大洲之一。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累计确诊人数均在13万以上,仅次于美国,这四个国家恰恰也是欧元区前四大经济体,同时欧元区另两大重要成员国的荷兰和比利时的确诊感染人数也均已突破2万。3月以来,随着欧洲疫情趋于严峻,各国防疫政策更为严厉,整个欧元区的经济活动大幅下降。在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之前,未来更多欧元区国家面临加强和延长封锁与隔离措施的需要,企业和家庭将持续缩减生产和支出,通胀预期也随之面临严重的下行风险,并可能导致实际利率上升。经济前景恶化、通胀预期下降以及各类资产和期限的融资条件收紧,对欧央行的中期价格稳定目标构成严重风险,欧元区也存在严重衰退风险。
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已被疫情中断。2018年以来,欧元区经济持续表现疲软,直到2019年四季度才开始出现缓慢复苏迹象。然而,疫情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随着民众和市场对疫情的认识程度加深,民众消费意愿和能力将大幅下降,投资者信心较金融危机期间更为疲软,供应短缺对汽车制造业等工业和产业链造成冲击,全球贸易也大幅减少,欧元区经济势必进一步陷入低迷。
欧元区经济增长将主要取决于疫情防控情况。若防控得当,欧洲新增病例拐点在二季度出现,则疫情对欧元区经济的不利影响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经济有望在下半年开始反弹。若疫情在下半年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欧元区大部分国家将陷入严重衰退。据欧盟委员会警告称,2020年欧元区经济可能萎缩10%。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欧元区GDP增速为-7.5%,较2020年1月预测值大幅下调8.8个百分点,远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3%,在所有发达经济体中表现垫底。2020年意大利GDP增速为-9.1%,西班牙为-8.0%,法国为-7.2%,德国为-7%。考虑到意大利疫情爆发较早且受影响较为严重,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加之自身财政状况此前就较为脆弱,银行业不良率较高,疫情对其经济增长将形成致命打击,陷入严重衰退几成定局,甚至存在再度引发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双管齐下。疫情爆发以来,欧央行采取的一系列信贷和流动性支持政策已表明其支持困境中欧元区各国的决心。正如欧央行行长拉加德所表态,欧央行将在职权范围内尽一切努力帮助欧元区渡过危机,非常时期需要采取非同寻常的行动,采取“一切必要”举措帮助经济。因此,预计在疫情期间,欧央行将继续维持负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可能继续扩大购债规模和范围。同时,据欧央行预估,欧元区应对疫情危机的融资需求可能高达1.5万亿欧元。在此背景下,欧央行不会容忍顺周期的财政紧缩,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可能继续加码。欧盟成员国财长一致同意设立的“恢复基金”也将为欧元区经济修复提供更多支撑。
日本:经济萎缩,或再放宽货币政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扩大和东京奥运会延期举行的双重打击下,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日本央行在4月初发布的季度“地区经济报告”下调全国全部9个地区的经济评估,为11年来首次。
考虑到经济刺激计划落实尚需时日,加之4月17日起日本所有地区均进入紧急状态,二季度GDP预计会出现两位数的萎缩。生产方面,企业信心严重不足。日本央行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显示,大型制造业企业景气判断指数从上季度的0点下降至-8点,7年来首次为负值,连续5个季度下降;大型非制造业企业景气判断指数由从上季度的20点下降至8点。此外,大型制造业企业和非制造业企业景气判断先行指数呈现继续下降趋势,分别为-11点和-1点;中小企业全行业景气判断指数下跌8点至-7点。消费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日本及其它国家相继实施入境限制和控制人员流动的举措,旅游业、服装业、餐饮业等受到冲击。3月季调后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0.9%,较上月下降7.4个百分点,创2009年3月以来新低,日本内阁府据此对消费者信心的判断基调下调为“恶化”。对外贸易方面,由于海外疫情持续扩散导致外需疲软,出口将继续走弱,
为护航经济增长,日本央行或再放宽货币政策。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表示,若因为新冠疫情冲击导致经济进一步恶化,央行将再度放松货币政策。预计日本央行4月大概率加码宽松措施,包括降息、加码ETF购买等,但整体幅度会较小,政策宽松主力依然是财政政策。
新兴市场:面临诸多关键风险,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展望二季度,新兴市场面临若干关键风险,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各类资产类别更大幅度的波动:一是外国投资者可能会出逃,扭转2018年3100亿美元资本流入的局面;二是全球供应链可能崩溃,造成比中美贸易战更为持续和广泛的贸易不确定性;三是石油冲击可能会延续,给石油出口国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四是急剧的货币贬值,可能开始对存在大量以美元计价债务的国家造成压力;五是某些新兴市场国家新冠病毒可能难以控制,并给医疗系统和在位政府带来压力。
印度在狭小预算空间应对全球大流行。印度的财政赤字占GDP的3.8%,几乎没有空间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莫迪政府宣布了一项220亿美元、占GDP1%的援助计划,远低于西方国家10%-20%的GDP占比。而且,由于将近80%劳动力在非正式部门工作,现金支付很难到达需要最迫切的印度人手中。
巴西作为石油出口国遭受到巨大打击。由于对全球增长和大宗商品非常依赖,在全球经济活动停滞之际,拉丁美洲一直是新兴市场中表现最差的地区,巴西一直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年初以来,巴西货币已累计下跌约21%。总统持续批评媒体报道疫情,并批评州长采取积极的自我隔离措施,可能会引发健康危机。
价格战对俄罗斯的影响或并未结束。3月初,沙特与俄罗斯爆发原油价格战,国际原油供应过剩、油价大幅下跌。近期,欧佩克+紧急视频会议最终达成每日970万桶的历史性减产协议,但不足以抵消疫情造成的需求下降。俄罗斯面临的其他问题还包括:结构改革势头不明显,增长动力将难以捉摸;与西方政治关系日益紧张,进一步影响其前景。
南非公共财政问题影响经济复苏。对于已经陷入技术性衰退的南非来说,新冠疫情无疑是一个双重打击。目前封锁已经使50%的国民经济陷入停滞,短期GDP将受到严重影响。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公共财政薄弱,南非可能很难从危机中迅速恢复过来。评级机构穆迪近期将南非主权债务评级调降至垃圾级(次级投资)级别,这意味着南非政府需要融资以抗击全球大流行时,会发现借贷更加困难、成本更高。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2020年一季度回顾
一季度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前两个月数据出现断崖式下跌,但进入3月之后,经济社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逐步趋于正常,复工复产率逐渐提升,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反弹。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好于市场预期,全方位体现了统筹疫情防控的积极效果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韧性。
从供给端看,复工复产进程加快推动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反弹,但前者修复幅度明显快于后者。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动力均显不足,但季末主要指标降幅均有所收窄。从物价就业来看,3月份CPI涨幅回落,PPI跌幅扩大,疫情对供给端的冲击逐渐消退之后,需求不足开始拉动物价走低;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0.3个百分点至5.9%。从金融环境看,逆周期调节加码推动信贷、社融总量积极,实体融资需求改善;从市场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扰动叠加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汇率总体贬值、弹性加大,债券市场收益率加速下行。
GDP:疫情冲击首次同比下降,3月企稳表明抗疫成效初步显现
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季度GDP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跌幅。开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在1-2月份多项宏观指标出现两位数下降的不利局面下,随着3月份抗疫效果的不断显现,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虽然创下几十年不遇的负增长情况,但相比1-2月份已有所好转,好于市场预期水平,全方位展现了统筹疫情防控的积极效果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韧性。
农业稳基础,工业有好转,服务显亮点。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同比下降3.2%。其中种植业同比增长3.5%,主要农作产量均有所增长;猪肉产能持续恢复,3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已现下降。第一产业为国民经济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同比下降9.6%,尽管降幅较大,但从月度趋势看有明显好转,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较1-2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这在各地尚未100%实现复工复产的情况下显得难能可贵,表明工业企业在同时实现有效防疫和保持生产之间做出了巨大努力。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同比下降5.2%。分月度看,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13%,3月份下降9.1%,降幅有所收窄。从各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3.2%,疫情催生的线上服务亮点突出;金融业同比增长6.0%,一季度新增贷款与社会融资规模均突破历史高点,为实体产业渡过难关做出了较大贡献。
居民收入与就业传递积极信息。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高于-6.8%的GDP增速。收入与就业的好转,有助于居民消费企稳和信心恢复。
整体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预计在各国提交的答卷中将处于“优良”水平,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不过,也应看到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欧美国家疫情仍在持续爆发,南美、南亚与非洲或将成为新的重灾区。在全球经济进入“大封锁”的情况下,二季度经济恢复正增长还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新的困难和挑战的全面准备。
供给端:复工复产助推工业生产、服务业降幅持续收窄
一季度末工业增速降幅超预期收窄。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录得-1.1%,好于预期,降幅比1-2月份显著收窄12.4个百分点。三大门类均自历史低点回升,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负转正,由1-2月的-6.5%大幅升至4.2%,制造业增速降幅较1-2月收窄13.9个百分点至-1.8%,公共事业降幅收窄5.5个百分点至-1.6%。从环比看,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32.13%。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
复工复产加快工业活动。从行业增加值来看,下游消费品类行业回升总体较为缓慢,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增速降幅较1-2月的历史低点收窄9.4个百分点至-22.4%,但仍为历史次低水平,产量同比增速降幅较1-2月仅小幅收窄2.8个百分点至-43%,同样为历史次低水平,修复仍需时日;医药制造业受医疗防护物资需求支撑大幅反弹,由1-2月的-12.3%回升至10.4%,创2018年5月以来新高。受出口影响较大的中游加工组装类行业整体大幅回升,升幅均在20%以上;上游原材料类行业同样显著回升。
纾困政策落地叠加需求回暖助推工业生产。政策方面,3月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成为经济工作主旋律,中央、部委连续下达了一系列文件,疏通堵点,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循环,推动产业链整体复工,收到了良好效果,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疫情期间停工停产对工业生产的制约作用不断减弱,但上中下游修复程度不一。加之针对疫情出台的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以及租金减免等纾困政策逐步落实落细,企业生产进一步恢复。内需方面,3月消费和固定资产双双反弹,助推工业生产。外需方面,在复工复产加速之后,前期积压订单的赶工释放助推我国出口改善,3月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由1-2月-19.1%的历史低点大幅反弹至3.1%,显著带动制造业生产。
服务业有所下滑。3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9.1%,降幅较1-2月份收窄3.9个百分点,仍为历史次低水平。3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8%,比上月回升21.7个百分点,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9.3%,比上月回升22.3个百分点,主要受邮政快递、零售、电信等民生行业回升较快拉动,但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文体娱乐等人员聚集性较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仍在收缩。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8%,比上月回升17.1个百分点,企业对市场发展信心增强。
需求端:三驾马车增速继续下滑,降幅季末均有收窄
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建反弹幅度最大,房地产次之,制造业最小
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显著收窄。2020年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降幅较1-2月收窄8.4个百分点。但由于1-2月受疫情冲击严重,一季度投资降幅仍较上年同期低22.4个百分点。经季节调整后,3月投资环比增长6.05%,相当于折年后增长102.36%。基建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三大支柱全面反弹,共同支撑3月投资回暖,但反弹力度逐渐递减,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其余二者降幅仍在两位数。
基建投资降幅显著收窄,托底“稳增长”待发力。1-3月第三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同比下降19.7%,降幅较1-2月收窄10.6个百分点,在三大分项中反弹幅度最大;经测算,3月当月同比增长60.5%。3月以来,各级政府都将工作重心转向稳增长,基建项目开工复工加快。截至3月20日,除湖北外的重点项目复工率已达89.1%。截至3月31日,全国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占比84%,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3%。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使用在项目上的是8255亿元,占发行额的77%。用于重大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约1300亿元。因此1-3月基建投资显著改善,但由于1-2月拖累,距离增速转正尚有距离。
制造业投资降幅仍大,高技术制造业成亮点。1-3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5.2%,降幅较1-2月收窄6.3个百分点,在三大分类中反弹幅度最小;经测算,3月同比下降20.6%。尽管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且市场利率水平明显走低,但1-2月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3%,以及3月PPI降幅持续扩大,导致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仍不稳定。而在外需萎缩之后,贸易部门的制造企业预期或将更为悲观。除了市场预期不稳之外,一季度产能利用率为67.2%,为统计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大量产能仍在闲置。制造业投资的修复,仍有待总需求的进一步回暖和企业悲观预期的明显改善。不过,值得关注的是,1-3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3.5%,显著低于制造业投资整体降幅,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等与抗疫相关行业投资保持增长,成为制造业投资结构中的亮点。
房地产投资显著改善。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7%,降幅比1-2月收窄8.6个百分点,降幅仍为三大支柱中最小,远低于投资总体降幅。房地产投资关键指标全面反弹,购房需求释放和开发商促销推进商品房销售改善,1-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13.6个百分点至26.3%;复工复产推动新开工面积降幅收窄17.7个百分点至27.2%;土地购置面积降幅收窄6.7个百分点至22.6%;开发资金来源降幅收窄3.7个百分点至13.8%,其中国内贷款、个人按揭和自筹同比均转正。房地产市场的突然回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推动:一是房企为加大回款力度加大促销规模,带动市场销售放量;二是宏观政策宽松之后,市场上形成房价上涨预期,部分观望型需求恐慌入市;三是地方政府因此财力不足而加大了推地力度。
2. 社会消费品零售:降幅收窄,消费动力不足
3月消费降幅收窄。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下降15.8%,降幅较1-2月收窄4.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8.1%,降幅较1-2月收窄5.6个百分点。3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逐步缓解,叠加国家加大对稳消费支持力度,消费需求有所释放。但由于失业率仍然偏高,实际收入同比负增,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受到影响。
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居住类消费有所回暖。3月份,汽车消费同比下降18.1%,较1-2月的下降37.0%明显好转,各地加大力度鼓励汽车消费起到了一定作用;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消费分别同比下降13.9%、22.7%,降幅较1-2月收窄16.6、10.8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消费同比下降29.7%,与1-2月的下降30.0%基本持平,房地产回暖对相关消费的拉动并不均衡;石油和制品类同比下降18.8%,降幅较1-2月收窄7.4个百分点。虽然3月以来社会活动有所恢复,但国内油价明显下调,导致石油和制品类消费仍然同比偏弱。
生活必需品和网上消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3月份,粮油食品类、饮料类、中西药品类商品分别同比增长19.2%、6.3%、8.0%,较1-2月加快9.5、3.2、7.8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较1-2月加快2.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6%,较上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部分线下消费仍在继续下滑。3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6.8%,降幅较1-2月份扩大3.7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消费同比下降34.8%,降幅较1-2月扩大3.9个百分点。
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动力不足。1-3月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较去年同期回落7.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较去年同期回落10.7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82元,同比名义下降8.2%,较去年同期回落15.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较去年同期回落17.9个百分点。
3. 外贸:进出口继续下滑,但幅度小于预期
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423.93亿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4775.99亿美元,下降13.4%;进口4647.94亿美元,下降2.9%;贸易顺差128.04亿美元,前值顺差729.11亿美元。从整体上看,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速均弱于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同期。但是,出口增速降幅大于进口增速降幅,衰退式贸易顺差格局短期内或难再现。
3月出口1851.5亿美元,同比下降6.6%,好于前值-17.2%,好于预期。从先行指标看,3月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从2月的28.7%回升至46.4%,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从元宵节附近开始反弹、3月下旬有所回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一直呈下行态势、3月下旬略有回升。在复工复产加速之后,前期积压订单的赶工释放助推3月我国出口有所改善。
出口继续下行的主要原因:一是外需仍然疲弱。3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录得48.5%,2012年以来首次落入收缩区间;欧元区制造业PMI进一步下行至44.8%,连续1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OECD、IMF等均大幅下调全球增长预期。二是疫情导致海外订单取消。尽管国内外贸企业复产复工率明显回升,出口供给端逐渐恢复,但海外疫情持续恶化,管制措施逐渐加强,导致出口订单减少或取消。三是高基数拖累。受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抢出口影响,2019年3月出口值达到1982.32亿美元,为历年同期最高水平。
3月进口1652.5亿美元,微降0.9%,好于前值-4%,好于预期。从先行指标看,3月制造业PMI中的进口指数由31.9%回升至48.4%,进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ICFI)指数先抑后扬、经历V字反弹,显示3月进口数据好转。进口增速好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复产复工,前期积压的出口订单,以及国内促销费、稳投资等逆周期政策,带来较为强劲的需求。增速仍然微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行,CRB价格指数由2月末400左右下行至370左右,国际原油价格跌幅明显;二是基数效应影响,2019年3月进口金额1667.72亿美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
总体上看,3月的进出口数据基本反映了疫情缓解后复工复产、积压订单消化带来的进出口回暖,但是尚未明显反映出海外疫情蔓延和各国疫情防控措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未来进出口增速仍不乐观,但进口会略好于出口。
通胀形势:一季度CPI前高后低,PPI陷入通缩
一季度CPI呈前高后低走势,食品价格主导通胀上升。1-3月份我国CPI分别同比上涨5.4%、5.2%、4.3%,累计上涨4.9%,为近8年来最高值。其中,食品价格累计同比上涨20.3%,主导了通胀上涨,非食品价格上涨1.1%,显著弱于往年水平。
疫情前期推高通胀,后期拖累物价。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复工复产受阻,物流与供应链停滞,严重影响了各类物品的供给,同时部分医药及生活必需品的短期囤货需求增加。在供给与需求一降一升的影响下,CPI向上压力明显。1、2月份食品CPI分别同比上涨20.6%和21.9%,环比上涨4.4%和4.3%。进入3月份,随着复工复产的进度加快,各类产品供给恢复,短期冲击逐步消退,3月份食品价格环比大幅下降3.8%。
随着供给的恢复,需求不足状况开始凸显,通缩压力不断显现,这在非食品领域中尤为明显。1-3月份,非食品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6%、0.9%和0.7%,环比上涨0.6%、-0.2%和-0.4%。从主要大类看,交通通信为重灾区,一方面燃料价格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连续下调,另一方面汽车、手机等非刚性消费成为首先压降的对象,1-3月份交通通信类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4%、-1.5%和-2.5%,已连续两个月通缩。其次为衣着价格,海外订单急速下滑叠加国内需求低迷,衣着价格呈现旺季不旺的特点。同时,居住价格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下跌,3月份同比下降0.1%,环比下降0.3%,住宅租金与水电煤价格均有所回落。此外,文化教育娱乐、生活用品与服务类价格均有所下跌,仅医疗保健类价格受疫情导致需求增加影响保持稳定。
一季度PPI进入通缩区间。1-3月份PPI分别同比上涨0.1%、-0.4%和-1.5%,尽管1月恢复正增长,但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很快又陷入了连续下滑,一季度累计同比下跌0.6%。新冠疫情对企业生产产生较大打击,产业链上下游需求萎缩,3月份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海外订单也明显下滑,一些外贸企业订单遭遇大面积退订。生产资料跌幅扩大,1-3月分别同比下跌0.4%、1.0%和2.4%,跌幅逐月扩大;生活资料在食品工业品价格的推升下保持正增长,1-3月分别同比上涨1.3%、1.4%和1.2%。
金融环境:信贷社融总量积极,实体融资需求改善
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呈“V”型走势,总量积极。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合计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分月看呈现“两头高、中间低”格局,1月受益于银行信贷“早投放、早收益”的季节性规律以及全面降准等中长期流动性投放,信贷总量和结构双双优化;2月受疫情冲击明显,除企业短期贷款外信贷显著走弱;3月随着疫情负面影响减弱、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和逆周期支持政策初见成效,信贷超季节性反弹。
3月信贷超季节性反弹。随着疫情负面影响减弱、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和逆周期支持政策初见成效,3月信贷大幅反弹。3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85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1.16万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提升0.6个百分点至12.7%。其中企业贷款和居民贷款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尤其是企业贷款新增突破2万亿元,成为3月信贷主力。
企业贷款明显放量。3月企业部门新增贷款2.05万亿元,同比多增9841亿元,短贷、中长贷和票据融资均显著改善。其中短期贷款增加8752亿,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多增5651亿元,放量强于长期信贷,一方面表明企业恢复生产经营对补充流动性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体现了央行信贷支持政策的救急作用;中长期贷款新增9643亿元,同比多增3070亿元,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以及专项贷款、再贴现再贷款的支持促进了企业信贷投放,同时稳增长政策导向下基建类项目配套融资投放增加;票据融资新增2075亿元,同比多增1097亿元,融资成本的降低促进了企业通过票据融资补充营运现金流。
居民信贷需求稳步恢复。3月居民贷款同样高增,但弱于企业贷款,表明疫情对居民支出的冲击尚待完全恢复。居民部门贷款新增9865亿元,同比多增9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5144亿元,同比多增850亿元,随着疫情影响减弱,鼓励消费政策频出,线下消费有所修复;中长期贷款新增4738亿元,同比多增133亿元,与3月份地产销售回暖有关。
信贷、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推动3月新增社融创历史新高。3月新增社融5.16万亿元,于1月份后再次突破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2.2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提升0.8个百分点至11.5%,其中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净融资和政府债券净融资成为突出贡献。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债券净融资9953亿元,同比多增6407亿元。从融资成本上看,近期银行间流动性持续充裕,带动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和债券利率下行;从监管层面看,疫情背景下债券发行监管有所放松,且与疫情防控类有关的债券发行节奏加快;从配置需求上看,金融机构在资产荒背景下加大了对信用债的配置力度。以上因素共同促成了企业债券净融资的大增。股票融资表现平稳,新增197亿元,同比多增75亿元。3月政府债券净融资新增6363亿元,同比多增2951亿元。为支持有效投资,发力稳增长、补短板,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发行显著前置。3月国债和地方债发行合计逾7500亿元,成为社融另一个重要支撑。表外融资受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拉动显著改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融资合计新增2208亿元,同比多增1385亿元,也为社融多增贡献了积极因素。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推升交易结算需求,促使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增。
“宽货币”与财政加快投放推升M2增速。3月末M2同比增长10.1%,增速比2月末高1.3个百分点,显著超出市场预期。M2高增主要原因一是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专项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有力扩大了基础货币投放,促进了信用派生;二是季末财政支出力度较大,支持了M2增长。3月财政存款减少7353亿元,同比多减425亿元;企业和居民存款则分别同比多增1.26万亿元和1.47万亿元。3月末M1同比增长5.0%,增速较2月末回升0.2个百分点,也保持回升态势。
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总体贬值、弹性加大,债券市场收益率加速下行
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扰动叠加美元指数走强,人民币汇率经历两升两贬四个阶段,总体贬值;美元指数宽幅波动,两度站上100高位,总体升值。第一阶段为2019年12月末至2020年1月17日:受2019年四季度经济企稳和中美贸易协议达成等内外部因素提振,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即期汇率分别由6.9762、6.9662升值至6.8878、6.8585,较2019年12月31日分别升值884bp和1077bp。第二阶段为1月20日至2月27日:新冠肺炎疫情升温冲击国内经济基本面,避险需求增加,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强,双重因素影响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即期汇率迅速贬值至7.0215、7.0161,较1月17日分别贬值1337bp、1576bp。第三阶段为2月28日至3月9日: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疫情发展加剧了全球汇率波动性,美联储3月3日紧急降息50bp,美元指数承压下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即期汇率升值至6.9260、6.9499,较2月27日分别升值955bp、622bp。第四阶段为3月10日至3月31日: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叠加油价暴跌,美元流动性持续收紧驱动美元指数升值,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即期汇率被动贬值至7.0851、7.0931,较3月9日分别贬值1591bp、1432bp。
人民币汇率下行主要受两方面因素拖累:一是肺炎短期冲击经济基本面,令人民币汇率承压。2020年1月中下旬开始,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春节假期延长,多地复工复产延后,经济基本面不确定性增大,令人民币汇率承压保持弱势。二是美元指数波动性加大,但整体保持强势,导致人民币汇率下行。全球新冠疫情发展和石油价格暴跌引发美元流动性紧张,一季度美元指数累计升值2.61%,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即期汇率分别贬值1.56%、1.82%。为稳定离岸人民币汇率预期,适度调节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央行于2月13日和3月26日两次在香港发行离岸央票。随着美联储加大救市力度,美元荒明显缓解,美元指数从高位回落之后,人民币汇率迅速回暖。
债市收益率整体下行。国债方面,收益率整体下行,短端下行速度更快。1月6日全面降准落地,叠加春节前央行投放大量流动性,银行间资金面进一步放松,短端利率大幅下降。春节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为维护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在2月3、4日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并下调7天逆回购和14天逆回购利率10个bp,市场降息预期渐起,长端利率也大幅下行。3月复工复产进度加快,货币政策边际放松重在宽信用,利率中枢整体下移,国债短端收益率下行较快,为长端收益率下行打开空间。3月9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2.5205%,突破2016年的低点,创2002年以来新低。
企业债方面,收益率整体下行。春节过后,新冠疫情在国内发展较快,避险情绪升温,叠加2月配置需求旺盛,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2月29日至3月31日,1年期、5年期和10年期AA级企业收益率下行7.10bp、5.91bp和3.00bp,分别为2.8205 %、3.9040%和4.7065 %。3月资金利率持续走低,银行间流动性保持充裕,企业债收益率延续下行。
信用利差前期收窄,季末走阔,整体处于低位。春节后之后,市场风险偏好降低,信用债配置需求增加。为对冲疫情,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各期限信用利差均压缩,接近16年低点。截至3月11日,1、5、10年期AA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分别为88bp、135bp、205bp,较1月23日收窄20.49bp、13.35bp、14.70bp。3月中下旬,海外疫情扩散加快,全球避险需求上升,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大,债市收益率下跌,带动国内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信用债期限利差走阔。3月31日,1、5、10年期AA级企业债信用利差分别为113bp、157bp、212bp,较3月11日扩大25.62bp、21.33bp、6.37bp。
(二)2020年二季度展望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和复产复工率提升,各项经济指标3月份明显反弹,二季度在逆周期调节加码和各项扩内需政策的支撑下,预计经济有望继续转好。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外需萎缩将会通过三条渠道冲击国内经济:一是出口增速可能大幅下滑;二是制造业投资难有明显好转;三是出口部门失业率上升,进而会影响到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因此,二季度实现增长仍有难度。4月17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也明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供给端:工业生产有望小幅回升,服务业持续修复
二季度工业增加值有望继续回升。从生产来看,随着我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明显加快,复工率将会继续回升。
从需求来看,各省市适时推出消费券等举措对居民消费产生促进作用,加之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加大、地方专项债提前下达、政府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有望助推稳投资和新基建发展,有利于带动工业生产加快。但在海外疫情拐点尚未出现、外需疲软,同时我国防范疫情跨境输入任务依然艰巨、内需尚未修复的情况下,需求端尚不足以支撑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快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从盈利来看,2020年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在疫情影响下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比下降38.3%,较金融危机期间2009年1-2月37.3%的降幅更大。2019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持续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显著承压,加之疫情冲击,工业领域呈现通缩状态,工业企业利润修复仍需时日。
从库存来看,1-2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增速由2019的2.0%大幅升至8.7%,销售不畅导致库存显著被动上升。3月官方制造业PMI分项指数中两大库存指数双双回升,原材料库存指数由上月的33.9%大幅升至49%,为2018年5月以来高点,但仍位于收缩区间;产成品库存指数由上月的46.1%大幅升至49.1%,为2013年3月以来新高,疫情冲击使得需求陷入低迷,导致库存被动积累,企业再次回到被动补库存阶段。总体来看,预计短期内工业生产难以持续大幅反弹,二季度有望继续小幅回升。
疫情仍将对服务业形成制约,但在政策支持和行业变革助推下,服务业有望得到修复。从制约因素来看,疫情期间居民出行和社交依然维持较低水平,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和文体娱乐等行业依然承压,加之前期停工停产导致居民实际和预期收入减少、叠加未来失业压力,或将一定程度削弱居民在服务领域的消费意愿和能力,进而继续拖累服务业增长。同时,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亦将对房地产相关服务行业形成制约。从支撑因素来看,一方面,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促消费和支持服务行业企业政策密集出台,有望进一步激发服务消费潜力,带动服务业整体加快回升;另一方面,疫情催生服务业数字化加速,线上零售、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发展,有望支撑服务业保持韧性。总体来看,预计二季度服务业有望得到修复。
需求端:投资、消费有望延续回升,出口将进一步承压
1. 二季度投资将继续好转
2020年二季度,财政政策将进一步扩张,货币政策将渐进宽松,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将更大。二季度投资回升趋势将延续,但增速能否转正,与疫情走向、政策落地情况、内外需启动等诸多变量有关,尚存在不确定性。
二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反弹力度将加大,对经济发挥托底作用。近期中央政策频出,着力保障重大基建项目投融资。下一阶段,新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将再次提前下达,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增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允许地方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城市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项目。此外还将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同时,中央定调将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并发行特别国债,可望缓解重大基建项目资金压力。预计基建将继续扮演稳投资和稳增长的抓手角色,上半年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有望继续回升。
二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小步回暖,但总体仍在低位。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制造业投资更易受到疫情冲击,且受制于终端需求。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尚未完全启动、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背景下,制造业投资修复将慢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一是内外部需求依然不容乐观。海外疫情持续扩散、尚未达到拐点,对全球供应链产生较大扰动,将继续拖累外贸出口,使制造业面临严峻考验;国内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仍未消退,居民收入增长和外出购物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回升也较缓慢。二是企业现金流负面影响犹存。疫情冲击下企业订单减少、现金流承压,制约了企业扩大资本开支的能力。三是海外疫情走势尚不明朗,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有待改善。制造业投资的进一步修复尚需要政府加大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宽民企融资渠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季度房地产投资有望持续回暖。结合近期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货币、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各地政府出台多项涉及支持房地产企业复工复产、老旧小区改造、调降土地出让门槛,放宽预售、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叠加,短期速冻的需求将快速释放,市场回暖有望。但逆周期调节并非向市场放水,4月17日政治局会议重申“房住不炒”,将有效制约市场泡沫化发展。预计未来市场整体将实现稳中有升,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房价增长将更加稳定,三四线城市则会出现一定分化。
2. 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左右
二季度,政策刺激需求、自然需求、补偿性需求支撑消费逐步回升。一是随着疫情消退,企业复工复产明显加快,国内实体经济逐步恢复改善,叠加促消费政策相继落地,可延迟消费将较快恢复。二是汽车消费迎政策利好。中央层面,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三大举措促进汽车消费,包括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减收增值税、以奖代补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国内整体汽车销量,增强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信心,促进车市可持续发展。地方层面,广州、杭州、宁波、南京等多地相继出台促汽车消费政策,主要包括加大补贴力度、增加小客车指标等。三是减税降费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意愿。通过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增值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缓缴住房公积金等措施,加上去年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可为企业减负1.6万亿元,这是连续第四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1万亿元,从而助力企业自救与发展,间接推动居民收入水平回升。
但与此同时,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会影响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文娱消费、旅游消费恢复。出口部门将会受到疫情二次冲击,就业状况恶化,将会影响居民消费能力。综合考虑,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继续回升。
3. 外贸:进出口将进一步承压,大概率顺差收窄或重现逆差
展望二季度,3月超预期顺差可能难以持续,进出口将进一步承压,顺差收窄或贸易逆差是大概率事件。
出口方面,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和需求的冲击将会逐步显现,加之前期积压订单集中出运量下降,短期出口降幅或将有所扩大。国外权威医学专家判断,欧美主要经济体疫情拐点可能在5月中旬前陆续出现,但防控不严等可能导致疫情“厚尾”效应。叠加低油价和金融市场震荡的影响,全球性衰退的风险正在上升,IMF预测全球经济2020年将下滑3%,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国出口将面临外需不足的困境,以及各国“以邻为壑”政策的风险。
进口方面,国内逆周期调节力度将逐渐加码,以基建为代表的投资端发力,居民企业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内需逐渐修复,将对进口需求产生提振,加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确认的贸易采购要求,进口或将获得较多的支撑。
通胀形势:CPI持续下降,PPI通缩仍将持续
二季度CPI将继续呈现下降走势,下半年跌幅或加速。新冠疫情对需求面的冲击正在逐步显现,二季度CPI大概率仍将下行。从食品价格看,猪肉在经历去年下半年至今年春节的“超级猪周期”后,将逐步进入下半程,新冠疫情虽然在供应链上一度影响猪肉供给回复,但猪肉产能逐步恢复是大势所趋,尽管未来半年价格还将有所反复,但四季度将开始进入下行周期。从非食品看,受需求不足影响,通缩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过部分行业受疫情进程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包括文化教育娱乐等。从基数影响看,由于去年三季度开始CPI迅速攀升,抬高了基数,因此在进入下半年后,CPI可能出现跳跃式下跌。
二季度工业品领域通缩仍将持续。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的累计确诊人数已突破200万,欧美国家已成为疫情中心,但南亚、南美与非洲的疫情发展同样令人忧虑。全球经济的受损程度可能将超过目前IMF、联合国等机构的主流预判。在这种情况下,外需不足对我国工业品领域的冲击仍将不断扩大,外贸产业从业者的收入下降也将传染到内需,未来PPI持续通缩将是大概率事件。
金融环境:信贷社融可望继续高增,天量信贷恐难再现
二季度社融有望继续高增。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逐步修复,支持二季度信贷社融向好。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和复工复产继续推进,企业融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居民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以及开发商降价促销也将刺激居民信贷增长。另一方面,更多促进信贷扩张的政策将会落地,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也需要信贷社融精准发力支撑。4月以来,货币政策开启新一轮宽松步伐,央行将分两步实施定向降准释放4000亿元资金,并大幅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同时新增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基建稳增长也需要融资配套。因此,二季度信用环境依然宽松。
二季度信贷将保持较高增长,但3月份的天量信贷难以再现。其中,企业部门信贷将保持较高水平。从季节效应看,企业信贷具有年初“早发放、早收益”的特点,二季度往往较一季度收窄。从政策方面看,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和专项贷款等的释放将有力支撑二季度企业贷款。从企业需求看,企业复工复产节奏加快和重大项目投资计划逐步开工将促使相应信贷需求稳步恢复。居民部门信贷将继续修复。前期购房需求回补和开发商加速推盘推动下,商品房销售正在改善。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放宽或解除也将推升个人消费贷款和购房贷款需求。据央行开展的银行家问卷调查,二季度贷款需求预期指数较一季度提升17.1个百分点至83.1%。
社融结构中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政府债券融资将受益于地方债扩容、特别国债发行、赤字率适度上调等积极财政的发力。根据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一步将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再提前下达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并要求各地要抓紧发行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力争二季度发行完毕。预计政府债券将成二季度社融主力军。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政策亦频出,可望维持高位发行。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当前融资利率维持低位运行,也为企业债发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回升,债市收益率仍有下降空间
展望2020年二季度,人民币汇率有望回升,但仍将保持宽幅波动,预计汇率波动中枢为6.95附近,波动区间在6.90-7.15之间。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仍在,避险需求仍然较强,预计美元指数仍将维持高位区间,中国经济虽然转向全面复工复产,但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将导致出口低迷,这两项因素决定人民币仍将处于弱势。此外,3月全球疫情升级,美联储启动无限量QE,中国仍然保持正常货币政策空间,无风险利差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抑制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预计相对于其他币种仍然保持强势。
预计二季度债市收益率仍有下降空间,信用利差或小幅压缩。4月3日央行宣布对中小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并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0.72%下调至0.35%,利率走廊下限打开。为加强对全面复工复产的金融支持,央行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全年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资金利率中枢有望进一步下移,收益率下行空间仍存。此外,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之际,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属性凸显,中国债市相对于股市吸引力更强,外资持续增持,信用利差或小幅压缩。
三、政策回顾与展望
(一)2020年一季度政策回顾
货币政策:多管齐下力促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
考虑到外部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与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2020年货币政策本就需继续加强逆周期调节、结构调整和改革的力度,而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得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节奏明显前置。一季度货币政策在维持流动性宽松的同时加大定向结构性支持,稳信用成效显著。
一是有效补充市场流动性,积极呵护资金面平稳跨年。1月份,在农历春节即将到来前,央行抓紧提前布局跨年资金,确保资金面平稳跨年。一方面,通过14天逆回购、MLF超额续作等满足跨年资金需求,有力地稳定了市场信心;另一方面,1月6日开展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银行信贷投放,有效对冲年初到期的6000亿元14天逆回购资金,并有效补充跨春节资金缺口,稳定经济增长。
二是通过超季节性的大额流动性投放应对疫情短期冲击。春节后,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层面量价齐发力,通过大额短期流动性投放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调为经济金融运行营造了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有力地维护了节后开市初期市场流动性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其一,央行罕见地采取超季节性的逆回购资金投放,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提供了流动性保障。节后首周央行投放逆回购合计1.7万亿元,基本相当于1月份逆回购、MLF、TMLF等公开市场总体投放金额,单周投放量和2月3日单日投放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周净投放5200亿元。除对冲资金到期外,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下企业的流动性需求紧张局面,并抵补居民存款回流的减少,显著稳定了市场预期。其二,2月3日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均下行10bp,有利于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下行,进而推动贷款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关键时期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各项措施确保了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流动性供给总体充裕,市场信心稳步恢复。
三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重心逐步转向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其一,央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在前期设立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增加普惠性的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下一步还将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采取市场化方式支持,推动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同时,利用SLF、MLF、PSL等定向流动性供应工具提供流动性支持。其二,充分运用降准手段释放长期资金促进银行支持实体经济,降低银行付息成本。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并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共释放资金5500亿元;4月3日再宣布对中小银行分两次实施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其三,继续引导LPR下行,推动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2月20日LPR报价下行10bp,为LPR形成机制改革后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与前期OMO、MLF利率下调幅度一致,意味着利率传导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引导贷款利率下行。
财政政策: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
财政大幅减收。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9.9%,较去年同期回落16.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冲击导致各项经济活动放缓,加之为缓解企业短期流动性压力,政府加大减税力度,重点行业提供的重点税种收入减收突出。其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1.2%,较去年同期回落17.8个百分点。各税种中,除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保持增长外,其他税种收入同比均呈现较大幅度负增;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7%,较去年同期回落9.1个百分点。
抗疫支出增加。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2.9%,较去年同期回落17.5个百分点,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两会推迟召开,除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外,部分项目暂未启动,同时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亦制约财政支出发力空间。从支出结构看,与抗疫直接相关的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速加快至22.0%,间接相关的社保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5%,其余支出除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小幅增长3.4%外,均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基建类支出降幅较大。
房企拿地谨慎,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下滑。一季度房地产市场销售停摆,房企面临巨大资金压力,整体放缓投资步伐、缩减拿地比重。克而瑞地产研究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百强房企平均拿地销售比从去年的0.37降至0.28,百强房企投资金额门槛下降10%,且仍有近两成房企没有拿地,房企的主要精力放在“抓销售、促回款”上。受此影响,1-2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8.6%,较去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6.4%,较去年同期回落11.1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容提速、优化投向。截至3月31日,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占新增额度的84%,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3%;实际用于项目8255亿元,占发行额的77%;专项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4.5年,其中10年期及以上长期债券占比86%,较去年占比提高52个百分点。总体看,与往年相比今年专项债发行规模明显增加、速度显著加快、投向进一步优化、期限更加合理、与项目实际期限更加匹配,稳投资作用进一步增强。
其他政策: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基调“稳”字当先
一是有序推进复工复产。3月1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3月24日的国常会要求积极有序推动制造业和流通业复工复产复业。4月8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再次要求加大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和投资项目建设等国内需求,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4月14日的国常会要求进一步落实前期有效政策,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帮扶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缓解房租、用工等成本压力,强化对困难群体兜底保障。
二是更好实施就业优先。3月17日国常会指出,做好“六稳”工作,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要求重点关注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三类人群。对于农民工,3月23日,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带动作用进一步做好促生产稳就业工作的通知》,拓展更大就业空间。3月30日,农业农村部、人社部联合印发《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对于高校毕业生,4月14日国常会指出,要加大力度支持稳企业、拓岗位、加强就业服务。对于困难人员,3月27日政治局会议要求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返岗就业,3月31日国常会要求提高补贴标准,扩大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确保失业保险金和临时生活补助发放。
三是加大稳投资力度。3月17日国常会强调,抓紧帮助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推动在建重点项目加快施工进度,督促加紧做好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后续项目储备,对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等开设绿色通道。3月31日国常会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各地要抓紧发行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力争二季度发行完毕。4月14日国常会指出,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
四是扩大内需促销费。3月27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3月31日国常会确定了扩大汽车消费的相关举措:一是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是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是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在4月9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相关部委对此做出了解读。生态环境部考虑在全国尚未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适度延后实施该标准;商务部表态将会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
五是稳外资稳外贸。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次出现。领导人在同德国总理和美国总统通话,特别强调要保证供应链的开放、稳定、安全。3月26日G20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领导人明确提出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3月27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稳外资稳外贸方面,3月1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要求兼顾疫情防控和对外经贸合作,在落实防疫措施前提下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创新招商引资、展会服务模式,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3月24日国常会要求主动抓订单、促合作,研究推迟今年春季广交会时间以及利用网络等手段举办等替代方案。4月7日国常会提出,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纾解困难,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广交会,提升中欧班列等货运通道能力。
六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市场的改革方向,并对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作了部署。
七是推进保供稳价。3月17日国常会通过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草案)》,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防治责任,细化完善了监测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全链条防治制度安排,为农业发展特别是做好今年重大病虫害防治、稳定粮食生产提供法律保障。3月27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抓紧组织好春管春播,加快把支农政策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气象灾害防范;要继续抓好生猪产能恢复,解决好畜牧水产养殖面临的困难。4月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要求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强化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更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二)2020年二季度政策展望
货币政策展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进市场化降成本
二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实施逆周期对冲,维护较为宽松的市场流动性环境,同时进行更多的量价操作以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张。
一是坚定“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立场,“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全球采取大幅降息等刺激性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我国将主要依据国内的疫情变化、经济金融和通胀形势调整货币政策操作,视情况采取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稳步推进LPR小步下行,避免“大水漫灌”,留出充足的货币政策空间。
二是货币政策将更灵活适度,注重用好结构性工具,更加突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下一步货币政策的重心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央行将灵活选择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引导银行体系适当让利实体经济,对抗疫保供、复工复产、脱贫攻坚、春耕备耕、畜禽养殖、外贸行业特别是国际供应链的产品生产等给予大力度信贷支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使得金融支持与其经济贡献相适应。
三是继续用市场化方法促进降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LPR改革已见成效,未来将进一步通过LPR报价的小步下行和利率传导机制的完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潜力,着力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央行4月7日起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打开了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空间,短端利率将继续维持低位。继逆回购利率下降20bp后,央行4月15日开展的MLF中标利率随之下调20bp,预计20日LPR报价也将出现相应下行。
四是处理好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的综合平衡关系。“控通胀”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中重现于货币政策目标。央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依然高度重视物价走势影响,将以处理好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的综合平衡关系为出发点,实现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并且略高。
五是配合好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均需要货币政策配合发力,维护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保障政府债务发行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发挥效应。未来货币政策将渐进宽松,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都不可或缺,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财政政策展望:更加积极有为,扩大内需对冲外需下行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阶段性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当前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明显上升,积极的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有为,通过扩大内需对冲外需下行影响。
一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2020年,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持续实施减税降费等措施造成财政减收,同时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较大,收支平衡压力突出,上调赤字规模和赤字率势在必行。截至2019年末,我国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GDP)为38.5%,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其中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2.9%,低于国际通行的100%-120%的警戒标准,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客观上支持财政赤字率短期提高。鉴于我国自200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赤字率一直保持在欧盟3%的赤字率警戒线标准以内,预计今年赤字率目标将适度提高至3%,较2019年上升0.2个百分点。
二是发行特别国债。此前,我国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第一次是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第二次是2007年,批准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第三次是2017年,对2007年到期的6000亿特别国债进行定向续作。与财政赤字和地方专项债相比,特别国债只需人大常委会审议,更加有利于相机决策,用途亦更加灵活,能起到补充和定向支持的作用,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重启特别国债发行很有必要。综合考虑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未来财政的债务偿还能力等因素,预计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在1.5万亿左右。
三是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优化资金投向。去年底以来,财政部已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12900亿元。近半个月内国务院常务会两次强调再提前下达地方政府专项债,预计第三批提前批专项债将在4月底前下达。合计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规模将超出去年,全年专项债发债规模预计在3万亿元至4万亿元之间。专项债将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
政策建议
4月17日,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将重点放在经济基本盘和民生底线上,首次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与之前的“六稳”目标相比,“六保”属于底线目标,绝对不能出问题。
以此为前提,我们认为,在通过加码逆周期调节扩大内需的同时,政策更应立足于纾困,即通过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的方式,帮助企业和居民度过难关。因为此次疫情引发的是企业、居民的“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危机,与2008年次贷造成的“资产负债表”危机有本质不同。我们建议可借鉴国际上应对疫情的有关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入手,通过盘活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国有非战略性经营资产等,弥补因疫情造成生产经营停摆而导致的短期收入减少,确实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
一是盘活社保基金。一方面,建议可盘活、动用一部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现有积累资金,用于弥补湖北等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省市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基金缺口,或直接补助受疫情影响失业、但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补助金条件的未参保失业人员,以及用于补助因受疫情影响暂时未能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向其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80%的生活费。
另一方面,建议盘活“社会保险基金”,加大“免、减、缓”力度。可将当前对企业实行“免、减、缓”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单位缴费的短期政策变为中期政策。疫情持续期间,可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的政策,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不高于16%,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工伤保险基准费率在国家规定的行业基准费率基础上下调20%至50%。
二是盘活住房公积金。建议按照“让群众得到实惠、让企业减轻负担,用好余量、盘活存量”的原则,盘活全国住房公积金,弥补生产经营停摆导致的短期收入减少,帮助企业和居民渡过难关,为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增长恢复争取宝贵时间。可进一步延长降低公积金缴存比例政策,对部分受影响较大企业暂缓缴纳甚至暂免缴纳住房公积金,扩大提取公积金适用范围并缩短提取周期,以及盘活存量推进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
三是盘活国有非战略性经营资产。建议国务院可组织出台指导意见,允许部分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不足的地方政府,通过对外拍卖、资产租赁、兼并、对外投资等方式,吸引外资和民资入场,盘活非战略性资产。获得的资金进入财政专户,用于发放消费券或现金。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