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有效的开放举措稳定外贸外资,加强政策协调和解读,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8月16日的国常会提出,要求抓好政策落实,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加强跨周期调节;以及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以更有效的开放举措稳定外贸外资,加强政策协调和解读,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这意味着,今年克制已久的专项债发行即将开闸、批量发行;收缩已久的财政政策,也将再有举措:
专项债回暖,重提带动投资
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控,今年堪称地方债发行进度最慢的一年;时至八月,尚有超过2万亿的地方专项债券等待发行。这一特殊情况我在之前分析过多次,大体是宏观政策认为上半年经济恢复超预期、而外部环境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延缓了财政的支出进度,为下半年可能产生的情况“储备弹药”。
如今受自然灾害与疫情的双重影响,经济运行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压力,那么积蓄已久的地方专项债就将成为政策的发力点,加速开闸发行、发挥财政政策稳定市场经济的作用。
不仅专项债发行速度、支出情况将极大的加快;专项债的使用领域、相关政策也将出现一些变化。时隔许久,国常会再次发出“专项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提法,说明当前趋向保守的专项债政策基本告一段落;下一阶段的专项债,不仅要体现财政支出托底的作用,还要进一步带动社会投资、撬动投资规模。
这意味着未来专项债资金作项目资本金的情况将有所增多,政策指导地方专项债项目配套融资也将成为重点关注环节;重大项目、重点领域项目申请专项债券,将有较为明显的放松。并且,今年初财政部曾提出“进一步扩大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专项债券能否继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后再次用于其他资本性支出,值得期待。
强调跨周期,财政政策转向
本次国常会最值得关注的是要求“针对经济运行新情况加强跨周期调节”;这意味着上半年偏保守的财政政策即将再次转向,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延续到下一个经济周期。
近期针对隐性债务的15号文引起了市场很大的反应,但从财政改革过程中强调的“开前门、堵后门”逻辑来看,加大对政府隐性债务的处理与防范,实际上也为财政加大政策力度、完善地方政府的合法举债渠道做好了准备。因此,虽然城投主体的新增融资依然困难,但财政政策可操作的空间仍然存在,完全可以配合宏观政策继续发力。
正如上半年财政深化预算改革中所强调的,将进一步健全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机制,完善以债务率为主的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债务与项目资产、收益相对应的制度,综合评估政府偿债能力。在隐性债务得到全面控制后,地方政府的合法举债渠道,将进一步通畅。
基建要加速?定向框架已现
由于统计局月报数据的下滑,市场对经济动能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再次把托底市场运行的希望寄托在基建之上。但在制度全面改革、针对政府投资与城投监管的政策都大幅转向的当下,如今扩大基建投资也将与过去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明显的定向特征。
一是提高了对基建投资收益的要求,定向支持收益自平衡的基建项目。既是避免进一步增加政府的债务,也是通过市场经济指标来提高基建的投资效率;
二是加强基建与产业的关联,不再以土地财政为导向。要求基建必须与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标一致,或为产业服务,或“补短板强弱项”,或撬动社会投资;
三是改变了传统上以政府为主的基建投资模式,强调市场化,更多的让企业参与到项目中来。在地方政府与城投开启去杠杆进程后,除了专项债等特殊模式,企业主体就成为了新增基建投资的中坚力量,市场化制度再次加速推行。
因此,随着专项债券的发行,未来基建投资增速将比上半年有所进步,但在定向投资的框架下,整体数据很难有大的改变,只是微观地区与行业,将有明显的提升。
此外,由于政策的连续性,我们将看到下半年的积极政策将延续到明年,给市场带来一个新的“窗口期”;“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批重大项目,也将在此期间开始落地。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