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评级——尴尬的“先知”,可怜的丙方

评级的无奈

作者:小不点大壮

来源:债市邦(ID:bond_bang)

在信用债的产业链里,有一个沉默的一小撮群体——那就是评级公司。作为产业链中最卑微的群体,拿着最少的中介费收入,但在发生信用风险事件时却是首当其冲。面对各种市场质疑,阿邦的好哥们,曾今在评级公司工作的大壮供稿,为评级公司说几句话。

近日,一大型产业国企的违约又把评级机构推上风口浪尖,业界老大ZCX持续躺枪,以前经过朝阳门的四层小楼,每一个出门的人都是气宇轩昂,现在更多的人愁容满庞,加上最近各种公众号各种突突突,评级公司的员工有苦说不出……,作为一名在评级机构混过的人,有些槽不得不吐了。

评级是学术?评级是一门具有学术背景的艺术。评级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模型拆解的艺术,更要有花式用词的艺术。对于很多暴雷企业,很难通过各类模型去判断风险演变,所有的评级打分卡权重怎么来的,大家心知肚明;有的时候,为了评级报告的一个观点,恨不得和发行人、主承掰扯一整天,从“极大”改成“很大”,从“很大”改成“较大”,从“较大”改成“一定”,用词越来越玄幻,也让投资人越发看不明了。

评级不是先知,而是生存在一堆爷爷夹缝中的小孙孙。别人的爸爸可能会蜕变,因为只有一个,今天是你,明天是他,而评级就不一样啦,爸爸就是一个直线递增曲线,以前发行人是爸爸,后来投资者也成了爸爸,再后来券商也可以成爹,后来微信有了,公众号作者也变成了爸爸,而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爸爸说的话都得听,发行人希望你不要披露那么多风险和关注,主承爸爸希望你快点别耽误他们挣钱,投资者爸爸希望你做到充足的风险揭示,公众号爸爸希望你能足够“清高”,恨不得让人七十二变、人格分裂。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哪里是流水,分明就是大瀑布。有人说,评级机构是债券行业的黄埔军校,军校倒不一定,技校倒是没有错。评级市场博大精深,但大多数人只能做到博大,并不能做到精深。券商、资管、银行、信托、基金…要说哪家机构没有评级的从业人员,绝对是不可能的,每年都有评级公司都会招聘大量人才,也会有大量人才离开,就像一条流水线的中间段,只能随波逐流,无法在此停留。

万年不变的价格,无法抵御通胀,反倒成了优化“服务”的首要目标。一份评级报告,主体10万,债项15万,ABS一份30-40万,跟踪每年5万。评级小伙伴只能看着猪肉白菜价格猛涨,评级价格倒是没啥变化。行业竞争加剧,倒逼评级服务提升,但提升的不一定是报告质量,反倒是经费的减少。毕竟调研出差,顶多安排个如家;而听说有的公司跟踪评级,连钱都不收了;还有一个SCP,一个主体评级管1年…… 630、730是评级小伙伴最忙的时候,其实贡献的都是0利润,只剩下干情怀了。

增加吃饭的和尚和金主爸爸的转移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对于发行人付费,就像一个大庙里面有一口井,原来3个和尚,现在5个和尚,后来8个和尚,和尚们就只能各施才能去抢水,具体怎么做,就是让自己武功更高些,轻松干掉别人就行了,但是当8个和尚武功都已经到达最高的,那么最后可能只能同归于尽了。而投资人付费模式下,又涉及到如何跟自己内评体系切割,如果债券踩雷或发生信用事件后责任划分的问题,还有不同投资机构不同诉求的协调,比如持仓的机构不希望降级,引发恐慌最终违约……如果说最初的目的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现在就是放来放去,所有的篮子其实都在一辆颠簸的拖拉机上。

吐槽归吐槽,重要是要思考未来该怎么做?以下均为纯技术层面的想法,大家姑妄听之。

彻底扭转评级公司尴尬的地位,把水平做出来。可能有三个办法可行,一是通过各种方式留住评级人员的心,别让它成为买方机构的蓝翔技校,切实提升评级人员对于行业的认同感。光靠情怀吃饭,再香的大米,也有吃不动的一天;二是信任,不如让一个债券的参与方都出个承诺,承诺在债券承做发行过程中,对评级公司无附加干涉,让评级报告能有真正的信任度;三是Q责对等,这估计是每一个评级公司的期盼。

彻底改变单一发行人付费或者投资者付费的评级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最近看了中债登刘凡总的“债券市场加快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里面提到一个idea,“对于评级机构、会计和律师事务所,债券发行人可各自选择三家候选机构,由投资人进行投票选择。中央结算公司作为信用债的托管机构,拥有投资人信息,可辅助实施整个投票过程,将得票率最高的评级机构、会计和律师事务所作为拟选机构在网上进行公示,接受公众监督。”这个点倒是不错,找个中立公正的第三方,让发行人,投资人都参与进去,也省的谁单一付费都觉得有问题。

彻底改变自上而下的信评体系,将政府支持作为附加性指标,调研中着重考察。其一,“政企分开”的概念说了这么多年,只在一级市场实现了,二级市场,一旦涉及城投、类平台、部分产业控制类企业,马上核心指标就变成区域经济GDP、地方政府财力神马的,之后再看企业主体运营,甚至当财力OK的情况下,主体经营实力就变成了鸡肋。其二,市场存在大量“国企怎么可能出事”的想法,最近的疯狂打脸已经让我们知道单纯以企业属性作为信评指标已不再适用。因此,如何精准判断政府支持力度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

彻底改变以“小道消息”为核心的债券投资。现在当一个债券价格波动,金主爸爸第一时间不是调研,而是打听,各种打听,“哎,谁认识***政府的人啊,这期债券能不能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对债券信用水平的判断全部焊在个人行为金融学的层面,那么投资就变成了一场豪赌,违背了我们债券投资的初心。要怎么做?调研!去真正的了解行业,了解企业运营项目和财务,才是公允判断的关键。

彻底扭转借短投长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发行人喜欢借短投长,反正成本低,来钱快,投资人呢,更偏好买短期债券,这两天和一个踩雷投资公司领导打电话,领导一声叹息,煤企SCP谁不爱呢,结果就是这个“谁不爱”,让他们身陷囹圄,但是其实可以想想,发行人愿意发,中介机构愿意干(一个报告管好几个债项),投资人愿意买,好嘛,三方利益空前一致的情况,促使“短借”规模愈演愈烈,但是又有谁,真正的思考过企业的现金流能不能做到借短投长,还是抱着“三个月怎么可能违约呢”的想法去买呢。是时候回到原点去思考一下了。

彻底转变以报表财务数据判断一切的理念。现在的数据,尤其是集团口径的财务报表,有多少是实际可用的?谁知道呢,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少AAA产业类企业,存在“子强母弱”、“货币资金大量受限”的情况?对于那些集团公司有多个并表“高能”子公司及财务公司的企业,真的要仔细的盘算一下了。

彻底打破以经营指标为判断行业评价体系。纵观最近违约情况,依靠行业经营指标去判断一个企业貌似已经不大灵了,就算提前发现端倪,也算是滞后了。很多违约企业都是由于项目投入过大,不能有效的产出,或是项目CF未达预期,所以以后搭建信评体系时候,是不是可以针对每一家企业承载的重要的项目来进行判断。

最后,想多了,怎么可能彻底,就是说说罢了,人生最重要的体会就是,不要绝对,现在的市场,要活的尽量平心静气,淡定从容吧。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后再引用Ralph老师的一段话:“香港的香烟盒上都印有癌肺,爆裂血管,烂腿之类的恐怖照片,哪怕我这样的老烟民每回拆烟也还会哆嗦一下—这个法子以后应该借鉴来做债券风险提示,除了利率债,其他债项募集说明书封面上都建议最大号字印‘本债项有本金损失风险,投资人慎入’,应该还是会有点用的。”

万不可用保本思路去看债,再这样,建议募集说明书的名字就改成“募捐说明书”好了。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评级的艺术”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