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公告,子公司或指定第三方去买城投公司的债券。城投公司收到钱后,定向支付给上市公司子公司作为拖欠的工程款。
作者:政信三公子
来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大家好,我是三公子。
平时主要更新在知识星球和会员群,公众号里简单聊两件事,以避免市场误读,帮助市场正本清源。
(一)
上市公司公告,子公司或指定第三方去买城投公司的债券。
城投公司收到钱后,定向支付给上市公司子公司作为拖欠的工程款。
很简单的事情,但这里面隐含的信息却不简单:
其一,PPP项目,社会资本做项目股东,为什么还款的时候,是城投公司还款?而非运营收入或财政补足?
如果城投公司还款,说明这是个套着PPP马甲的BT或FEPC项目。
开始做PPP的时候,就非常不规范。也正因为不规范,所以没有从金融机构融取到资金,全部是社会资本垫资完成(猜的)。
其二,由社会资本或指定的第三方来认购债券作为还款来源。
如果是社会资本拿自有资金去认购,那么上市公司就应该公告。如果没有公告,说明非自有资金。
实际上的还款来源,就是“第三方”了。这个“第三方”,也就是买债的金融机构。
那么问题来了:
(1)买债的金融机构,是否知道,自己买的债券,资金用途是用来偿还工程款?实际用途和发行用途,是否一致?
(2)买债的金融机构,凭啥要只收票面利息?
因为二级收益15%以上,一级如果票面7%以下,中间的利差,是否是社会资本来自愿贴息补足?
只要做好信息披露,用途一致,施工企业自愿贴息,那么,这是个很好的债务置换的思路:
虽然社会资本损失了部分施工利润,但是实现了回款。
买债的金融机构,拿到了比较高的综合收益。
城投公司,通过非标转标,优化了债务结构,没有增加额外成本,甚至可能降低了承债利息(债券票息普遍小于动辄8%-9%以上的施工资金占用费)。
一举多得,都得到了解脱。
(二)
财政部的“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把很多金融机构都吓坏了。
其实只是老生常谈,没有新”内容。财政部一直以来的口径,就是“中央不兜底”。
但是,“不救助”,不代表“不协调”,也不代表“不监管”。
既然中央不兜底,那么中央就要做好在“市场化、法制化的违约债务处置”中,如何发挥协调作用,如果监管地方国资不得逃废债,如何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随着后续的“协调”机制和“监管”要求陆续出台的完善,我觉得,债务违约处置反而可以行稳致远。
值得一提的是:
现在城投还没有出现债券违约。
由于城投没有终极兑付风险,只有展期的流动性风险。那么,借鉴国企违约处置的情况看:
各地ZF(可能协调或建议属地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出钱,去收购属地打折的城投债。
其一,给那些具有流动性管理压力的持有人一个折价退出的渠道。
其二,凸显地方托底的决心,改善市场信用。
回到地方ZF身上,早这么做,比晚做好。早做,市场关注度高,对提振信心才具有显著作用。
晚做,大家都这么做,虽然整体市场向好,但对个体则没有太大加成了。
以上。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