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丛林竞争,适者生存。
作者:消金漫谈
来源:消金漫谈
乌龙事件?
从最高院修正司法解释,给出4倍LPR,即15.4%的贷款司法保护上限已经有三周有余。
不得不说,消费金融整个行业,上至商业银行、消金公司,下至助贷机构、各类供应商,普遍处于观望中。
对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各家媒体专家纷纷给出解答,主要还是聚焦在:
1、对民间借贷的解释,是否适用金融机构。
2、15.4%是内部收益率IRR还是年化APR的概念。
其实,自从平安银行温州法院判例出现之后,形势已经很明显:各种解释并不重要,法院并不care,而且从一开始就有独立的司法逻辑。
短期来看,针对15.4%的实施,有两点值得关注:
1、是否各地法院有更多的判例,最高法和各地法院是否内部统一认知,金融机构贷款15.4%以上不再得到司法支持。
2、银保监会、各地监管局的实际反应,是否有过渡期、允许增值收费等缓释措施。
另一种可能
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快刀斩乱麻,可能会斩断鲜花。
究其根本,4倍LPR司法保护上限,究竟是消金行业乌龙事件,还是借助司法部门隔山打牛,从众多的迹象看来,后者的意图越发明显。
为何?有几个点可供参考。
首先,2020年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年,政府对GDP持“无为而治”思路。在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稳健发展比快速增长重要。
其次,经过10年发展,消金乱象治理,P2P行业清退,经过几轮完整的生命周期后,监管当局已经对消金行业环境生态、资产质量、目标客群、业务模式有深入了解。
扩大内需,发展内循环,究竟是靠4亿中产阶级带动,还是承担风险让次级用户硬上。利益与风险,短期与长期,这其中的平衡,监管当局自当心中有数。
再次,虽然前几年发展如火如荼,但是经过几轮政策荡涤,持牌消金资产规模约3000亿,银行表内消金资产规模约10万亿。绝对体量不大,如果想改变格局,早动比晚动强。
最后,人是有立场的,机构由人组成,也会有认知偏差。从公平正义的角度看,4倍LPR司法保护上限似乎不是没有道理。至少明面上,老百姓会认为15.4%的实施对消灭高利贷、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有积极作用。
何去何从
在BECK分享答案之前,有几点认知先统一一下:
1.中国金融行业增长的动力除了实体经济,最大的就是政策红利。
2.政策红利不是一直存在,是有窗口期的,一般窗口期为3-5年。
3.窗口期的过后出台的监管办法,一般只针对增量,不针对存量(可能会设置过渡期或者限期整改)。
之前文章中详细计算了消金行业的边际成本,即盈亏平衡点为16%左右。
如何在15.4%的重压之下持续经营,并且实现盈利。
战略层面,回溯本源、深耕核心。
战术层面,精细运作、专业极致。
战略层面简单来说就是依靠股东或者业务生态优势,稳固核心竞争力,如降成本、强风控、稳流量、多渠道等。
比如,在流量和渠道层面,紧密与股东渠道优势和地域优势相结合,深入掌控渠道的风险点和流量特点,结合立体的产品设计,扎实深入的做深做活场景和流量。
战术层面简单来说总结为针对融资、资产运作、流量、渠道、运营等的具体措施。
比如,在融资和资产运作层面,可以尝试几个创新性的方向:
1、融资、资产处置结合,用轻资产模式解决入表易、出表难。
2、非标转标,按照标准化资产要求设计底层产品,转标降成本。
3、灵活运用信托、AMC和AIC的资产SPV功能,实现灵活处置。
4、借助应收账款质押、债权租赁等手段盘活资产现金流。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中庸的亘古不变,同样适用于金融行业。
监管正寻找市场规律与公平正义的最佳平衡点。
机构在新的司法解释和判例中寻觅新的落足处。
在新一轮的平衡中,摒弃粗犷经营,追求精细化。
丛林竞争,适者生存。
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无时无刻伴随着市场规律。
宏观政策的审慎极大地抑制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
微观机构的挣扎再痛苦也无法挣脱既定游戏法则。
在新一轮竞争中,一定有机构被淘汰,被迫出局。
经过挣扎与进化,新的盈利标准大致要做到:
资金5% + 流量5% + 风控 3% + 运维2% = 15% IRR
写在最后
与专业金融自媒体不同,作为个人业余创作者,消金漫谈的作者们完全利用个人时间进行数据搜集、分析以及创作。立场中立,没有任何收益。
唯一的希望是,这些专业分享于消金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益,于我们每一位从业者有帮助。
至于如何实施压降成本、非标转标等具体措施的创新业务脑图,消金漫谈会在后台发送给9月20日之前“分享、转发”文章排名前十的粉丝,以飨读者。
2023年7月22日-23日,诚邀您拨冗莅临。
拿包+尽调+处置+法拍+精华案例全解析!
做好不良资产,学这一门课就够了!
2位深耕该领域的大咖老师领衔主讲,用特殊机会投资视角拆解困境上市公司重组重整中的巨大机遇。
系统提升资产投资、经营、处置实操技能
全面掌握最新结构化融资技能!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