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上山下乡:数字金融“压轴题”

消费金融今非昔比,小微金融渐成红海,农村金融数字化正当时——这既是数字金融的“压轴题”,也是银行业仅存的蓝海之一,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者:董云峰

来源:新金融琅琊榜(ID:finrank)

如果说过去30年城市化的高歌猛进,成就了以招行、兴业为代表的股份行的崛起。那么正在掀起的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浪潮,是否蕴藏着新的可能性?“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2000年初春,深感“农民负担过重,实在找不到出路”的李昌平连夜写了一封信,题为《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他在开头写道:“总理: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以这封信为引子,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不断升级。从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均聚焦三农,一直延续至今。

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倾斜,我国三农问题持续缓解,农业农村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但从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距离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制于相对滞后的农村金融。

多年来,金融业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并不弱,涉农贷款规模持续攀升,其增速也高于银行业整体信贷增长。不过,无论广度还是深度,农村金融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三农需求。

在此背景下,在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村金融被作为重点一再提及。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之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将数字乡村建设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并提出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如果说过去30年城市化的高歌猛进,成就了以招行、中信为代表的股份行的崛起。那么正在掀起的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建设浪潮,是否蕴藏着新的可能性?

当前,消费金融今非昔比,小微金融渐成红海,农村金融数字化正当时——这既是数字金融的“压轴题”,也是银行业仅存的蓝海之一,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国有大行、股份行到新兴科技银行,都在加码这场农村金融攻坚战。

1 东风盛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持续第十九年聚焦“三农”问题。

这份题为《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

在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数字普惠金融之后,今年的一号文件将数字乡村放在了重要位置,从而为农村金融的全面数字化铺平了道路。

正如没有数字中国的高歌猛进,就不可能有我国数字金融的蓬勃兴起;同样,只有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落地,才能带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大发展,这反过来又将助力数字乡村的推进。

实际上,在今年初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已经涉及到了数字乡村与数字农金的联动。

上述行动计划提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自动化审批,提高信贷服务效率;鼓励保险机构探索利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等技术,开展农业保险的线上承保理赔。

可以预期的是,科技的力量、数字化的力量,不仅会是农村金融变革的最大看点,也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在近日举行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张忠宁表示,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发展,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批量获客、精准画像、自动化审批,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地区长尾客户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半径。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近4年全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县域数字贷款和数字授信发展最为显著,2020年数字信贷服务广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8倍以上。数字信贷已成为继数字支付在县域和农村持续普及后,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力的重点领域。

2 新路径

表面上,农村金融的发展成效已经足够喜人。

从央行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末高0.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57万亿元,同比多增6343亿元。

然而,光鲜的数据,无法掩盖农村金融发展高度不均衡的现实,大多数农户依然被银行信贷体系拒之门外,也就是“精英俘获”现象——中国农村信贷资源主要被那些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精英农户占据,多数农户因逐渐被边缘化而丧失了获取信贷资源的机会。

真正低门槛的小额、即时、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才是当下农村金融领域的刚需,但做起来却很难。

原因在于,在依赖银行线下网点以及抵押物的传统金融模式下,农村金融的高成本与高风险很难被克服,再加上受技术条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贷款难、贷款贵。

旧模式走不通,唯有探索新路径,向技术要生产力,向数字化要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里,以网商银行为代表的新兴科技银行,借助云计算、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数字农金之路。

网商银行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服务的仅县域的小微经营者和经营性农户数量已超过2000万,80%以上的用户,之前从没有获得过银行经营性贷款。

伴随着数字乡村的发展,数字农金将获得充足的土壤和空间。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曾提到,农业农村数字化升级趋势,正令农村每部手机有望成为一个银行网点,驱动银行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村金融持续蓬勃发展的探索者。

在2020年出版的《中国的根基:农村金融重构与改革视角》一书中,央行研究局原局长徐忠写道:

数字技术具备高效、共享、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在解决普惠金融的传统问题,即小额涉农金融服务的高风险、高成本问题过程中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很多地区形成了一批“生产商+批发商+农家店+农户”的数字平台,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3 探索者

科技基因赋予了网商银行“上山下乡”的底气。

自2015年成立以来,网商银行持续科技探索,深入布局前沿技术,是全国第一家将云计算运用于核心系统的银行,也是第一家将人工智能全面用于小微风控、第一家将卫星遥感用于农村金融、第一家将图计算用于供应链金融的银行。

其中,网商银行在2020年正式推出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大山雀”,其原理是通过解析卫星影像,判断农户耕种面积和品类,预测产量产值,从而给予合理的贷款额度。这项技术犹如在金融领域支起了一根“网线”,将天上的卫星和地里的农民连接在一起。

2021年9月,“大山雀”迎来技术突破,成功识别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这也意味着,许多果农贷款难的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全国已经有数十万种植大户,通过网商银行应用的卫星遥感技术,获得无接触贷款。

在农业农村部去年公布的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中,网商银行的卫星遥感助农方案入选。此前,“大山雀”在农村金融的这项应用,已经入选央行杭州中心支行监管科技创新试点项目。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网商银行还通过与政府合作,将数字普惠金融模式进行升级,并推广到越来越多的乡村。

从2018年起,网商银行开始探索与县域政府合作,运用数据化风控取代传统风控方式,通过数字信贷提升县域及农村用户的贷款可得率,为农户提供无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贷款。

以数据为媒,网商银行把农村的交易、物流、支付等信息形成信用资产,政府则将涉及农户可公开的数据资源,如农村土地确权、种植情况、农业补贴等数据进行共享;运用数字技术,网商银行建立了专属的数字化风控模型,农村用户就此拥有了更精准的数字画像和更高的数字信贷额度。

河南省内乡县是全国第一个与网商银行合作的数字普惠金融试点县,合作3年来,内乡县累计近20万农户获得金融授信,实际获得数字贷款金额超过40亿。

自内乡县之后,截至2021年末,全国1000多个涉农县区相继与网商银行合作,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近一半。另有数据显示,与网商银行合作的县域,过去一年的数字贷款增速高出县域平均增速的39%。

此外,到去年底,安徽、四川、海南、青海、江苏、浙江、宁夏、江西等地的省级主管部门已与网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其中,陕西、宁夏已经完成数字普惠金融合作的全覆盖。

“我们相信,下一步发展普惠金融的重头戏一定在农村。”金晓龙曾表示,预计到网商银行成立十周年时(2025年),该行将与2000个涉农县区达成战略合作,实现贷款村村通,解决农村信贷最后一公里难题。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新金融琅琊榜”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