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不要轻言城投转型

最后,提醒投资者、承销商,对于经常呼唤转型或者多元化的企业,不管是不是城投,要多留个心眼,小心入坑。

作者:债券球

来源:债券球(ID:bonds-ball)

笔者在《不要轻言城投转型》一文中,分析了城投转型之路的可行性,总结下来,城投转型基本很难行得通。近来,社会上城投转型声音又陆续响起,笔者在之前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上最新的一些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供各位参考。

关于城投转型的观点,不管之前,还是现在,描述愿景的更多,但是关于实操及其可能带来的一些后遗症,并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城投那些事》的部分内容。

一、市场化发展主业

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城投和政府的关系愈发纠缠不清,基本呈现的局面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随着政企分开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上也强烈呼吁城投进行充分的市场化转型,理清政府和城投关系。简单来说:政府,做好你的股东;城投,围绕基建,独立运营,自主决策。面上看起来,这的确不错,实务中是否可行,且看如下分析。

(一)投资端

投资端,也就是城投的业务端,其核心是基建。基建项目的委托方一般为地方政府或者相关部门,信用能力相对较强,如果市场化运作,很难不引来强大的竞争对手。那么城投潜在的竞争对手会有哪些呢?国企方面,比如: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民企方面,比如:中南、南通三建、中天发展等。在地方政府基建项目普遍需要进行招投标的大背景下,城投公司有底气和国企巨无霸竞争吗,能够和风格狂野的民企扳一扳手腕吗?答案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城投公司若想获取项目,除非在招标的时候量身定做,然而,已经和政府彻底撇清关系的城投公司,政府的动力和义务必然会减弱很多。如此这般,彻底市场化的城投公司,业务方面大概是很难持续的。

(二)融资端

一般的城投公司,会通过各种手段保障融资端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以保障公司资金的正常运转。然而传统意义上的融资渠道,不管是银行、非标,还是债券,无不是冲着城投公司背后站着的政府。如果城投彻底市场化,失去政府隐性信用支持、失去业务的持续支撑,敢问还有哪些金融机构胆大到继续对城投公司予以支持呢?

城投本身的定位是投融资平台,彻底市场化发展主业,面临的可能是投资、融资功能的丧失,估计最终很难逃脱被市场淘汰的结局。

二、实体化运作城投公司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来都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处事方式。作为城投公司来说,要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进行产业化,除非所进入的行业在当地具备天然的垄断优势。然而,即使是具备天然垄断优势的行业,比如当地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或者港口、码头等资源,目前大部分都物有其主,同时,其他大部分行业,对于城投公司来说,不确定性太高,风险也有点大。

(一)财力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任何一个陌生的行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熟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运作这个行业的企业,这也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一旦最终结果不太理想,所投入的一切就将付之东流。在极其讲究稳健运作的国企,尤其是城投公司来说,这种可能的结果是否能够承担呢?不要忘了,陌生本身就意味着很大的风险。

(二)人力

任何一个成功的产业,必然意味着企业拥有一帮优秀的行业人才。在当今这个非常市场化的年代,人才作为行业的核心资源,其市场价值凸显的非常明显。按照目前城投的运作模式,能够为专业化人才提供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和待遇吗?从实务来看,大概是非常困难的。虽然作为国有企业职工应该讲究情怀,但是讲究情怀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养家活口,一旦薪酬待遇跟不上,难保不会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

(三)效率

市场化的行业,意味着激励的竞争,为保证在竞争中获胜,效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国企虽然在不断改革,增活力、提效率也是一直不变的目标,但是实务过程中,国企的绝对效率相对于民企还是要低一些。这并不是说国企不好,只是国企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远多于民企,民企往往老板说一声就可以全面执行下去,而国企往往需要反复开会、反复讨论,尤其是自己本身就不太熟悉的事情。最终,在这些必要的过程中,随着时间将一点一点的流失,效率也会随之下滑。因此,产业化运作的城投,能否保障效率,也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上这些,都将成为城投公司向产业化进军过程中的绊脚石,而这些还建立在城投主业不变、政府支持不变的基础上。一旦同时进行市场化发展主业,城投就可能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比如融资问题。

三、资本市场

最近几年,提倡城投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声音,此起彼伏。有提倡IPO的,有提倡收购的,当然也有提倡借壳上市的。

(一)IPO和借壳上市

对于IPO和借壳上市来说,城投公司都会面临一个很显性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以基建为主,以公共服务业务为辅的城投公司,是否拥有合格的资产进行IPO或者借壳上市?基建方面,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类业务和资产基本不可能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公共服务类业务,比如:水务、公共交通和园林绿化等,普遍面临盈利能力偏弱、单体城投区域市场偏小和关联交易等方面的问题,体量和合规性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瑕疵,能够嫁接到上市公司的可能性自然也就非常低。

(二)收购

假设能够成功收购,资本市场的高流动性、高溢价率、高知名度等等,都可以给城投公司带来很多闪亮的LOGO,同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比如拥有上市公司后,评级可能提升,融资渠道得到丰富,融资成本下行等,但是这些是否能够覆盖承担的成本,从长线来看,还是很值得探讨。

收购可能面临的大多问题,比如:财力、人力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在第二节中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本身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非常高,进一步加大了对城投公司的要求,话说,上市公司哪个老板不是鬼精、鬼精的,如果上市公司运作良好,谁会没事把公司卖掉呢?在这种情况下,城投是否能够成功运作,个人对此比较怀疑。好在,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城投公司收购了上市公司,从笔者的实务接触来看,最起码已经看到一些不太理想的情况。

之前看到一些吹嘘城投转型,通过参与资本市场,实现资本溢价的论调,实在是贻笑大方。但凡对股权市场有一定认识和敬畏,都不会如此胡说八道,城投参与就能赚钱,难不成城投公司隐藏了无数的巴菲特?笔者真的担心参与资本市场的城投公司,最后连底裤都输没了。

四、债转股

债转股,顾名思义,就是债权转为股权。为什么要把债权转为股权呢?我觉得这个主要是基于城投公司的一厢情愿,降低自身的杠杆率和负债率,当然这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城投公司进行了债转股,但是基本上还是不可避免的每年付息和到期回购股权,从本质来讲这还是负债。从金融机构角度来讲,城投公司本身就是债务投资的标的客户,金融机构的资金是有成本的,比如银行,不管是储户的资金,还是理财的资金,都要按时支付利息、到期还本,单纯做城投公司股东很难维持自身的业务模式的,各位看官可曾看到城投公司分红?说到这,不得不提另外一种模式,就是民间资本进入城投,其实为什么这种模式也很难操作,因为这和债转股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使做,最后也是明股实债,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就是负债,当然最终的报表要看会所的节操了。

当然永续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过张志凤老师的CPA会计教程的应该都知道,只要不可避免的存在现金流出,那么就应当记为负债。如果城投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支付现金,最终成为权益工具,敢问有几家投资机构敢买城投的永续债。

五、新基建

2018年12月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即5G、人工智能、人工互联网、物联网等,随后关于城投进军新基建的消息扑面而来,越来越火。然而习惯了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城投公司来说,高大上的新基建大概是很难理解的,想在投资端占据主导地位估计很难。在新基建面前,城投公司更可能会成为单纯的一个融资平台,而不是投资平台。对于将来城投在新基建领域能有多大建树,其实很难说,毕竟很多都是未知数,最终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等。

新基建近来也没什么人提了,这应该已经说了一定的问题。

六、城市运营商

支持这种观点,大概主要认为城投公司完成了基建的使命,城投拥有相应的资产,完全从城投自身的特色,进行自主运营相关资产。从简单的逻辑上来看,的确还行。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或许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对于同样具备一定公益性和收益性的资产,比如:水、电、煤和公共交通等,稍微了解一点相关行业的,有几家城投能够运作的很好,实现良好收益的,大概及其罕见吧?

城投作为城市运营商,运营基础资产,实现市场化收益,从城投运营资产的过往,同时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基本是行不通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大多数城投来说,转型其实是很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目前,能够具备一定条件的,基本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省级平台和少部分发达城市的城投公司,至于中西部地区,也是极少数省级平台和成都、武汉等省会的部分省会城投公司。对于大多数城投公司来说,目前更应该跟紧地方政府的步伐,做好投融资工作,同时为将来把自己打造成为优秀的公共服务平台做好准备。

转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创业有点类似,创业成功的比率有多高,相信大家都应该很清楚。

最后,提醒投资者、承销商,对于经常呼唤转型或者多元化的企业,不管是不是城投,要多留个心眼,小心入坑。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债券球”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