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城投纾困,地产化险

对政府工作报告中“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看法。简单谈一下,关于“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心得体会吧。为什么要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作者:政信三公子

来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有很多读者建议我聊聊,对政府工作报告中“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看法。

我每年都会把工作报告打印出来,逐一对比学习,对当年总的投资思路进行指导。简单谈一下,关于“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心得体会吧。

原文是: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为什么要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个人理解有两点。

其一,对已有不足进行补充。

当前的制度包括存款(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和信托保障基金,这属于分业监管的保障基金。而如果出现重大风险,上述分业基金面临过大压力的时候,就由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进行兜底。

这里面,最大的风险,就是道德风险和责任归属风险。

道德风险。

假设,有某家信托,坏账高了,出偿付风险了,就找信保基金借钱。如果坏账太高了,信保基金都扛不住了,还有人民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既然有信保基金和人行兜底,那么,完全可以敞开了做业务,这样就属于鼓励坏孩子。

责任归属风险。

假设,有某家城商行,坏账高了,出偿付风险了,存款保险给赔付了50万/人,人行给再贷款,找了四大行之一对某城商行进行托管。这里面的问题很大,因为地方政府不见了.

如果地方政府只享受到了属地城商行的好处,却不必承担相应风险责任,那么,地方政府就会把属地城商行当成自己的钱兜子,要求属地城商行讲政治顾大局,大量开展行政指派的非市场化的业务。

所以,报告里原话“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按照顺序,首先是地方属地责任,其次是部门监管责任,再次是企业主体责任。原来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保障基金,都属于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是没有充分体现的。换言之,为防范风险,地方政府随后,会继续收紧属地金融机构的异地展业规模,并被动给属地金融机构增资,以提高风险偿付能力。

其二,防范还没到来的或有风险。

国外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主要是做什么的?

个人理解,两个主要目的,即:

防范主权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重大金融风险(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国内没有主权债务,但的确存在或有的系统性重大金融风险,即: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高杠杆民营地产企业偿债风险。 

今天看到圈内在热议: 

”工作报告没提房地产税,也没提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看来这俩都不是重点了“。 

在个人理解里,没提,有两种可能: 

可能一: 

短期内,不再考虑了。也就是,不说,也不做。 

可能二: 

已经纳入制度安排了,按部就班的执行就是了。没必要说,做就是了。 

所以,如果继续提房地产税和遏制新增隐债,反而不需要特别注意。但是,突然间不提了,不再一以贯之了,似乎政策不再具有延续性了,就更需要我们充分的警醒。 

原文里有句话“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传统的路径里,出了风险就由分业监管的保障基金和人行提供兜底,这里面,如果风险突然间集中暴露,兜底的压力是很大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很单一。

此时,需要一些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出现风险的机构,把自己的资产拿出来做抵值押。如果股东不愿意这么干,就自己先往里填。

在”稳“为基调的政策时段里,不利于”稳“的话,可以先不说。等”稳住了“,再图”进“。这里面,对于我们的投资来说,也就存在时间窗口了: 

二季度之前,也就是6月底之前,城投和地产,个人预判,都不会有利空了。 

在二季度内,城投会显著获益于基础设施投资提速,地产也将迎来转折点(现在是政策底,6月末是市场底)。如果三季度内,经济形势稳住了并显著好转,那么,四季度,随着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有些新的动作,也可以纳入安排了。 

具体到高收益债投资领域,时间越往后,信用分化越严重。我们最近一直在卖出弱区域的低评级债券,并给各期稳健型产品进行高比例分红(各期产品的年化收益都在20%以上)。余下的头寸,将全部上收到强区域的高评级债券。 

换言之,以后的投资策略不叫高收益债了,就是保守的固收产品,同时有20%的额度通过公募REITs来做收益增强,预期收益争取做到10%左右。

我并不担心把自己的投资思路说出来后,会影响到市场。因为,越是信用分化最严重的时候,套利的机会越是丰厚。我一点也不怀疑,某些节点和单券把握很准的机构,今年又是收益翻倍的一年。 

只不过,我只想做大概率稳赢的事情,不想再坟头蹦迪了,去年太累,心力交瘁,身体快挺不住了。 

最后,聊聊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和城投公司。 

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被动强化后,城投公司从市场化渠道融取资金的难度,是显著变高了。但是,还有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要做。

资金从哪里来的? 

主要来自于表内资金,包括转移支付和专项债。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近9.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

同时,专项债新增规模3.65万亿元,加上2021年的结余资金(我不知道具体金额,看到有报告说在1.3万亿左右),今年能用的专项债规模就是接近5万亿元。

这里面,又两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其一,财权和事权相匹配。

给地方增加了1.5万亿元的转移支付,地方就得在今年多干事多减税,要把资金用到刀刃上。

经济震荡调整时期,保企业来保就业。

通过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企业节约的成本,更多要用来保证就业。换言之,在保就业方面,除了增量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以工代赈“外,存量的就业也要稳住,大概率是新一轮消费下给3亿新市民。

其二,新增项目的自平衡难题。

大家都在从事基础设施投融资工作,知道去年的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很困难,为什么,还有1万多亿的专项债结余呢?这是很矛盾的。

个人理解,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者,地方有收益性的项目,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实在拿不出多少,新的有收益性的项目了。如果项目无法实现自平衡,又拿不到专项债的资金,审批通过不了。

也就是说:

看到的钱多,拿到的钱少。实际上,这钱还是用不到。

二者,过去的专项债资金,使用不够合规。在进行充分的整改之前,拿不到新批资金。

也就是说:

先有鸡,才能有蛋。而地方,需要先有蛋,才能解决鸡的问题。

关于地方存量债务风险,我其实并不担心。只要能接受展期,相当于锁定了长期稳定的高息。

在过去,大家闹来闹去,是因为可投资的选择范围挺多的。现在,终于知道,千帆阅尽,还是城投最香,如果没加杠杆,都是自有资金,也就不介意展期了。

总之一句话:撸起袖子加油干。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