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商业银行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与“坏账率攀升”的双重困局?

从长期来看,破解双重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塑信贷逻辑:从“事后追责”走向“事中预防”。

来源:资产界

作者:王洋

2025年9月1日,正值新“国九条”发布一周年,政策再次明确提出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额度、利率优惠和风险补偿机制上给予更多倾斜。政策的初衷很清楚: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其融资困难直接影响就业、产业链稳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在政策激励下的银行小微贷款市场,却呈现出微妙的紧张局面。

来自东方财富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总体增长明显,但与此同时,小微贷款的坏账率同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一数字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对于一家地级市的商业银行而言,1.2个百分点意味着成百上千万元的不良资产暴露,而对于资金本就紧张的小微企业来说,信贷门槛提高、审批更为谨慎,又可能加剧其资金周转压力,形成政策支持与市场风险之间的拉扯。

实际上,这种矛盾在日常运营中表现得尤为直观。走访几家中小企业主时,普遍反映出同样的困境:银行要求提供规范财务报表、抵押物证明和税务流水,但多数小微企业因为账务不健全或经营模式灵活,根本无法完全满足要求。企业主往往苦笑:“我做生意十几年了,账都是随手记的,银行要的表格根本不符合我们操作习惯,但不交,贷款又批不下来。”这种现实,使得政策红利难以直接转化为实际资金支持。

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面临压力。一方面,监管层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风控部门又必须防止不良贷款激增,保持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尤其在当前经济波动和部分行业景气度下行的背景下,银行需要更加谨慎地定价利率、评估信用,并随时准备应对潜在违约。这种“两头为难”的状态,使得小微融资既充满机遇,也暗藏风险。

从行业观察来看,新“国九条”虽然在政策框架上给出了明确指引,但在落地过程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依然是核心矛盾。政策提供的是方向和激励,但资金流动的效率与风险控制,最终还要依赖银行在实践中摸索有效机制。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政策已经实施一年,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而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也随之增加。

总的来看,9月1日的新数据和政策节点,提醒我们:小微企业融资难与银行坏账率攀升,是当前政策激励下最直观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保持风控稳健的前提下,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小微企业,成为商业银行亟需破解的核心问题,也为后续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埋下了深刻的现实背景。

谈到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很多分析会停留在表层:银行不愿贷,企业难还款。但真正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它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系统性结果。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大量小微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账目“家庭化”、流水“碎片化”,导致银行难以用传统指标去衡量风险。财务报表上看似盈利,但实际资金可能长期被应收账款占用;账面资产很漂亮,但一遇到行业波动或极端天气,仓库里的货品贬值甚至报废,抵押价值瞬间归零。对于银行而言,这种无法实时把握的“黑箱”,让放贷变成一种高概率的赌博。

其次是抵押模式的局限。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不动产,厂房可能是租赁的,机器设备往往已经过度折旧,真正能抵押的资产有限。于是,银行只能用更高的风险溢价来弥补不确定性,而这又推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让本就紧绷的现金流雪上加霜。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缺钱的企业,融资成本越高,坏账的概率也越大。

再有是外部环境的脆弱性。过去两年里,无论是南方洪涝还是北方极端高温,都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冲击显著。一旦上游供货延迟,下游订单取消,企业现金流很快陷入断裂。但银行的风险评估体系仍然主要依赖静态财务报表和年度审计结果,无法捕捉这种突发风险。于是,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企业实际所需形成错配,往往在企业最需要流动性时资金断档,而在企业恢复正常时,又因坏账上升导致银行收紧授信。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深层原因在于数据割裂。工商、税务、用电量、物流数据,其实都能反映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力,但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统一接口。银行在贷前调查时,往往只能依赖企业自报的资料或有限的征信系统,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的画像。这种信息割裂直接导致两种极端:一类是明明具备较好偿还能力的企业被“误伤”,得不到贷款;另一类是经营恶化的企业,仍能通过包装报表拿到资金,最终增加了坏账风险。

归根结底,融资难与坏账率攀升并不是一对对立的矛盾,而是同一问题的两面。融资难,是因为银行看不到足够的确定性;坏账率高,是因为银行无法及时发现风险信号。两者都指向一个核心症结:传统信贷逻辑和现代经济环境的错位。

商业银行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与“坏账率攀升”的双重困局?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与“坏账率攀升”的双重困局,不是单靠政策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它考验的是银行如何在支持与风控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过去,很多银行习惯依赖财务报表、抵押物估值来判断企业信用,但在极端天气、产业波动日益频繁的当下,这种静态、滞后的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想走出困局,银行必须在技术手段、风险定价、服务模式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

一个切入点是将环境与经营的动态信息纳入信贷风控。比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抵押物状态——厂房是否受灾、仓库温湿度是否异常、运输车辆是否停滞在灾区。配合气象大数据与物流追踪,银行可以动态捕捉企业生产链条的“健康状况”。这意味着,信贷额度不再是“一次性批量审批”,而是可以像健康监测一样实时调整:当企业遭遇短期停产,系统能及时下调授信额度,降低风险敞口;而在恢复生产后,则能迅速恢复授信,为企业争取急需的流动性。这种“动态额度”机制,实际上既保护了银行的资产安全,也缓解了企业临时性资金断裂的压力。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是差异化的风险定价。目前不少银行对小微企业采取“一刀切”的利率策略,但在高风险和低风险客户之间并没有足够的区分。结果是,低风险企业被迫承担高利率,不愿贷款;高风险企业反而大量申请,进一步推高坏账率。若能通过更精细化的风险分层,例如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稳定性、灾害应对能力和历史交易数据进行综合打分,银行就能在定价上体现差异。对那些管理完善、风险透明的企业,给出更低利率、更灵活的还款方式;而对于高风险企业,则通过较高定价或附加保险、担保等方式来分摊风险。这种分层定价机制,不仅能改善银行的客户结构,还能倒逼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此外,银行服务模式也需要转型。过去,信贷部门与企业的接触大多停留在“贷前审批”,贷后只是收取利息、监控逾期。但如今,银行完全可以借助金融科技平台,搭建“融资+咨询+风控”的一体化服务。比如,在灾害发生时,银行不仅可以提供短期周转贷款,还能通过合作平台为企业推荐保险方案、协助对接应急物流渠道,甚至帮助企业建立现金流管理模型。这样一来,银行的角色不再只是“放贷者”,而是企业运营风险的合作伙伴。

从长期来看,破解双重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塑信贷逻辑:从“事后追责”走向“事中预防”。这需要银行、企业和外部数据提供方(如气象、保险、物流)建立起一个开放而安全的数据生态,让风险能够被提前识别、被及时对冲,而不是等到坏账形成之后才去清理烂摊子。若这一模式能够逐步成熟,银行就能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真正稳住资产质量,避免陷入“越支持、坏账越高”的恶性循环。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资产界”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盛会邀请】2024大连·特殊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报名开启(11.15-11.16)

年卡会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