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城投债务风险前夜:财政、非标、土地都在紧缩

风险与隐患早已在多年前埋下,暴露与蔓延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杨晓怿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ID:msyangteacher)

今年以来,城投债市场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宏观政策把“防风险”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城投保持刚兑、非理性的状态已然进入尾声;另一方面是财政与市场化制度开启新一轮改革,在“开明渠、堵暗道”上更进一步,城投作为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

随着各项改革措施与政策的落地,我们已经明显的能够感受到,部分债务高企的城投公司,已经站在了风险前夜。并且,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城投的债务风险正在进一步暴露:

财政转向:政府投资缩减

由于2020年的积极财政规模较大,且投资速度较快,导致许多地区产生了资金沉淀、积累了一些投资风险。因此,在“疫情经济”结束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逐渐退出。从2021年适当降低政府投资规模,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再到新增地方债券发行放缓、对专项债项目进行穿透式监管,都标志着今年的政府直接投资规模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

加上财政部对地方隐性债务提高重视、逐渐推进财政预算管理,“财政紧日子”正在持续并有升级态势,导致地方政府与城投之间的往来款受到了极大影响:新增政府投资在减少,使得新项目对应的财政资金流入出现下降;财政压力在增大,又导致积累的应付账款支付困难。

这些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普遍,使得城投的资金压力雪上加霜。

融资收紧:压降新增债务

既然有资金压力,那么城投一定会加大举债的力度;在借新还旧的基础上增加债务,才能满足当前庞大的资金需求。这在过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现在的情况却很不一样:城投传统的融资渠道都开始层层收紧,新增债务的大门正在关上。

在宏观改革的要求下,城投并非不能举债,而是要遵守底线:既不能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不能过度举债继续积累风险,更不能成为引发风险的导火线。因此,我们看到交易所开始限制部分地区和涉及隐性债务的主体发行债券、银保监会开始收紧融资租赁对资产的要求、信托进一步收紧了融资类信托的额度;这就使得城投无限制举债的时代已经完全过去,城投并不能随意的按照需求来持续举债。

因此,近期一些网红地区都传出了资金吃紧的消息;在偿债压力比较大、且财政无法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限制债务的新增自然会导致这一情况的出现。如果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没有明显的转向,一些债务畸高、本身缺乏造血能力的城投,将在年内爆发债务风险,成为打破城投刚兑的“里程碑”。

地产调控:土地财政熄火

由于目前的产业结构问题和地方发展的需要,相当多的城投都在进行土地整理、一级土地开发类的业务。在城镇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这类业务的回报比较确定、周期也相对可控,受金融机构的认可度是相对较高的。

2020年时,全国的地产市场有了新一轮的发展;人口净流入地区、城镇化重点区域的土地市场也掀起一轮热潮,使得土地类收入的规模有所新增,为去年的城投、地方财政提供了不小的支撑。

但这一趋势在今年初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全国层面的个人房贷都出现了收紧,房产销售速度快速放缓;针对地产企业的融资限制持续提升,地产企业拿地的积极性与资金都开始受限;政府投资规模缩减也使得征地拆迁导致的人口流动速度出现下降。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城投的土地整理业务出现了明显的停滞与资金断层;尤其是一些地价上涨速度较快的区域,土地成交明显遇冷,导致许多城投的土地业务领域遭受冲击。不仅无法依靠土地业务获得回款,甚至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滚动。

综合这三方面的压力与逐渐收紧的政策,当前的城投债务已在风险前夜;风险与隐患早已在多年前埋下,暴露与蔓延只是时间问题。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杨老师的基建课堂”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