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 2023不良资产大会昆明站

    400+产业端、资产端、处置端专业人士齐聚,2023不良资产大会火热报名中!

2022年中国人身险行业信用展望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消费逐步恢复,但总体表现乏力,2022年疫情反复或将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一定程度上压制保险产品需求

作者:刘志强黄丽妃等

主要内容

中证鹏元对2022年中国人身险行业的信用展望为稳定,主要基于以下方面因素的考量:

正面:

(1) 保险产品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提升,引导行业持续回归保障本源,有助于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2) 随着居民健康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险保费收入规模及占比有望继续提升。

(3) 2021年监管机构新政出台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投资标的准入要求,保险资金可投资领域扩大,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优化保险资产配置;监管机构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未来非标产品占比或将下降,有助于提升投资资产质量。

(4) 监管机构拟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工具进一步丰富。

关注:

(1) 行业代理人规模持续下降且尚无企稳迹象,叠加普惠型产品冲击以及保险购买力下降影响,2022年新单保费增长乏力。

(2) 受新旧重疾定义切换、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部分险企通过扩大销售低价值率储蓄型产品以维持保费规模稳定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新业务价值率可能进一步下滑。

(3)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权益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国内信用市场复杂度提升,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4) 2022年起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实施,对险企资本认定趋严,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性水平或将继续下滑,部分险企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一、运营环境

2021年我国经济呈现稳健复苏态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消费逐步恢复,但总体表现乏力,2022年疫情反复或将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一定程度上压制保险产品需求

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持续推进以及货币宽松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经济增速提高、供需矛盾加剧、通胀压力加大、宽松货币政策温和收紧的格局。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经济呈现稳健复苏态势。2021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分季度来看,一至四季度分别增长18.3%、7.9%、4.9%、4.0%,GDP增速逐季度放缓。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消费逐步恢复,但总体表现乏力,2022年疫情反复或将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银保监会公布的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计算,2021年人身险保险深度为2.91%,较2020年下降0.37个百分点;人身险密度为2,352.33元/人,较2020年下降7.88元/人。2022年多地疫情反复,经济复苏压力仍在,预计居民收入增速可能维持相对低位,同时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较为谨慎,抑制居民的消费意愿,一定程度上压制保险产品需求。

2022年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股票市场波动加大;城投融资环境延续偏紧态势,非标违约和国企改革带来的区域风险仍存在,部分房企债务违约风险仍较大

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且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性,稳增长仍是经济工作核心,“宽财政+稳货币”政策有望延续,或将助力权益市场回暖,但受全球经济下滑、通胀高企、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股票市场波动加大。

2022年,城投融资环境延续偏紧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财政多次会议和报告均表明“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妥善化解存量债务”,城投融资增量有限,融资分化加剧,低级别主体融资压缩更为显著。2022年一季度,兰州城投和兰州建投陷入非标违约和舆论风波,重庆能源投资集团等多家地方国企申请重组,非标违约和国企改革带来的区域风险仍然存在。2022年多地楼市政策有所放松,但居民信贷需求疲软,购房意愿不足,短期内地产行业仍将处于相对低迷阶段,对于流动性压力和偿债压力较大的房企来说,依然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2021年寿险公司SARMRA评估平均得分上升,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有所提升,得分上升的寿险公司可以少计提最低资本,并提升后续偿付能力充足率;部分寿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低,偿付能力不达标,对后续保险、投资等多项业务的开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2021年SARMRA评估结果[1],纳入评估的18家寿险公司平均得分为72.85分,较上期评估提高0.4分,从得分分布情况看,80分以上的寿险公司仅1家,70分到80分的公司有12家,占比为66.67%,具体见附录一,其中11家寿险公司2021年SARMRA评估较上期评估得分提高,6家下降,还有1家尚未披露得分。2021年SARMRA评估得分上升的寿险公司可以少计提最低资本,并提升后续偿付能力充足率。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共有6家寿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分别为前海人寿、信泰人寿、合众人寿、上海人寿、渤海人寿和珠江人寿,其中前海人寿、合众人寿风险综合评级连续4个季度为C类。据中证鹏元统计,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较2020年四季度出现下降的寿险公司共14家,其中10家的风险综合评级由A降至B,4家的风险综合评级由B降至C;上升的共9家,其中小康人寿风险综合评级由D上升至B,主要受益于引入新股东并增加注册资本28亿元,其他均为由B上升为A,具体见附录二。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或D类的公司,主要风险来自公司治理、资金运用、操作风险等方面,偿付能力不达标将对保险公司后续保险、投资等多项业务的开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二、2021年以来寿险行业监管政策梳理

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保险行业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行业治理规范化得到监管加强;偿二代二期对资本认定趋严,有助于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2021年以来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引导行业持续回归保障本源。人身险业务方面,监管机构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得保证续保,严禁把短期健康险当做长期健康险进行销售;提出进一步丰富人身险产品供给,加大普惠保险发展力度;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市场秩序,基于保险产品类别对网销人身险产品的公司设定了分档的偿付能力要求。此外,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建立了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机制,2022版负面清单在2021版负面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新增了增额终身寿险的保额递增比例超过定价利率、医疗保险条款混淆“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重度”概念、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关于不保证续保的表述不符合监管规定等问题,保险产品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提升。

投资业务方面,2021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监管机构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力度。监管机构允许符合要求的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出借业务,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取消保险资金可投金融企业(公司)债券白名单要求以及外部信用评级要求,有利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优化保险资产配置;按照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偿付能力充足率,分类设置可投资的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的最低外部信用评级要求;增设投资于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和不动产资产的比例限制,防范非标准化资产领域投资风险,引导保险公司平稳运营资金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收益率有所下降。

偿付能力方面,2022年起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实施,对资本认定趋严,与此同时,资本补充工具进一步丰富,有助于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偿二代二期工程规定保险公司不得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增值计入实际资本,完善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计量标准,将保单未来盈余根据保单剩余期限分别计入核心资本或附属资本等,对保险公司实际资本的认定更加严格;投资资产实行“穿透式”监管,上调对未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基础因子,最低资本要求提升,短期来看部分险企存在资本补充压力,中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夯实资本质量。同时监管机构拟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工具进一步丰富。

公司治理方面,2021年监管机构发布公司治理准则,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履职要求;出台银保机构大股东新规,明确了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认定标准,规范大股东行为;加强保险集团公司治理监管,新增完善了集中度风险管理、对外担保管理等具体监管要求;明确银保机构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认定标准,对与资金相关的高风险关联交易设定比例限额,防范向大股东提供融资的乱象问题,有助于行业规范发展。


三、寿险行业信用分析与展望

近年来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波动下滑,2021年首次呈现负增长;寿险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头部效应仍较为明显

受监管政策持续加码、寿险行业转型、疫情冲击、居民购买力下降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波动下滑,2021年首次呈现负增长。从结构来看,健康险保费收入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占总保费收入比重由2015年的14.80%增长至2021年的25.42%,产品结构持续调整,随着居民健康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健康险保费收入规模及占比有望继续提升。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保险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21年12月末,人身险公司共75家,健康险公司共7家,养老保险公司共9家。从行业竞争情况来看,2011年以来五大上市险企人身险业务市场份额占比波动下降,随着互联网渠道和经纪渠道的快速发展,中小寿险公司在业务转型过程中,其产品凭借一定的价格优势,触达客户的能力有所增强,行业竞争加剧;但总体来看,头部险企依托于品牌影响力、对销售渠道的控制力、较强的产品设计和定价能力等方面优势,仍维持相对较高的市场份额。

渠道方面,代理人规模缩水,互联网新规出台,未来银保渠道竞争或将更为激烈,对银保渠道依赖较高的非银邮系中小保险公司面临一定挑战

中证鹏元预计代理人规模仍有进一步下降可能性,对2022年新单保费增长带来一定压力。受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寿险行业转型倒逼寿险公司重视代理人队伍质量建设等因素影响,代理人规模自2019年达到顶峰后,开始出现持续下滑,2021年末代理人合计641.9万人,较2020年末下降23.86%。近期监管机构对销售环节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强,2021年11月《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拟实施保险销售人员分级管理、不允许自保件和互保件参与考核、限制佣金比例等,预计代理人规模仍有进一步下降可能性,对2022年新单保费增长带来一定压力。



互联网人身保险政策收紧,对分支机构较少、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的中小寿险公司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新规出台,该文件基于保险产品类别对网销人身险产品的公司设定了分档的偿付能力要求,受此影响,多家险企暂停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或停售相关产品,尤其对分支机构较少、销售渠道较为单一的中小寿险公司影响较大。

受代理人规模持续下降、互联网人身保险政策收紧等影响,未来银保渠道竞争或将更为激烈。近年来个险渠道深度转型,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呈增长态势,《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开展保险销售合作过程中可以选定专属合作网点开展深度合作,未来银保渠道有望快速发展,大型险企凭借其较强的股东背景、广泛的服务网点、能为银行提供存款资源等条件,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而对银保渠道依赖较高的非银邮系中小保险公司面临一定挑战。

保费规模及价值方面,受疫情、代理人规模下降、普惠型产品冲击以及保险购买力下降影响,新单保费增长乏力;受新旧重疾定义切换、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等影响,新业务价值率可能进一步下滑,新业务价值承压;保单继续率持续下滑,未来续期保费对保费增长的支撑作用有待观察

受疫情、代理人规模下降、普惠型产品冲击以及保险购买力下降影响,新单保费增长乏力。从5家上市险企来看,2021年中国人寿、平安寿险新单保费分别同比下降9.32%、3.22%,主要系个险新单保费明显下降;新华人寿、太保寿险和人保寿险新单保费实现正增长,主要系其加大了银保渠道业务拓展力度、银保新单保费明显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5家上市险企个险新单保费均较2020年有所下降,拖累整体新单保费增长。考虑到疫情带来的收入不确定性使得居民的保险购买力下降,“惠民保”等价格较低的城市定制型医疗报销型产品对商业重疾险需求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且短期内代理人效能提升带来的正面影响不抵代理人规模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新单保费规模增长乏力。

在新单保费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新业务价值率下滑,新业务价值承压。从新业务价值率来看,已披露2021年新业务价值率的4家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率均同比下滑,主要有产品价格和产品结构两方面原因:产品价格方面,在行业下行的背景下,寿险公司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调;产品结构方面,客户购买力下降,对保障型产品需求降低,重疾销售难度大幅提升,在行业整体转型困难的背景下,为维持保费规模的稳定,部分寿险公司不得不扩大低价值率的储蓄型产品销售比例,使得新业务价值率明显下滑。此外,新旧重疾定义切换后,新业务价值率较高的重疾险业务整体价值率有所下降,给新业务价值的增长带来压力。从新业务价值来看,2021年5家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均同比下滑,在新单保费增长乏力、新业务价值率下滑的环境下,未来新业务价值承压。

保单继续率持续下滑,未来续期保费对保费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观察。从保单继续率看,2021年5家上市险企的保单继续率均较2019年有所下滑,在寿险行业转型调整的背景下,代理人渠道改革的推进使得低质量代理人脱落,与之对应的存量保单也会受到影响,叠加疫情影响,代理人线下面访受限,部分客户因经济问题未续保,拉低了保单继续率。2022年代理人渠道改革仍在继续,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续期保费对保费增长的支撑作用有待观察。

支出方面,2018年以来退保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需关注代理人规模收缩导致自保件退保、居民理财方式持续多元化对储蓄型保险产品带来的冲击等退保风险;头部险企营运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中小险企,更容易实现承保盈利

退保率方面,随着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逐步到期,2018年以来行业退保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21年5家上市险企中有4家退保率较2020年略有上升。尽管近年来退保率整体下降,但仍面临一定挑战:代理人规模收缩,导致相关自保件退保;在居民理财方式持续多元化的冲击下,储蓄型产品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挤压;在“惠民保”等医疗险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减轻缴费压力,部分长期险客户选择退长保短,都将为各险企带来一定的退保压力。整体来看,未来各险企退保率变化情况仍需关注。

营运效率方面,本文以已披露2020年新业务价值的27家发债寿险公司作为样本,采用新业务价值/(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来评价各寿险公司营运效率。从下表来看,头部险企凭借广泛的网点、品牌影响力以及保费规模较大对固定成本的摊薄优势,营运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中小险企,更容易实现承保盈利。

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保持增长,投资端政策松绑,未来可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资产结构较为稳定,债券及其他投资占比超七成,监管机构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未来非标产品占比或将下降

近年来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保持增长,投资端政策松绑,未来可投资领域扩大。受益于保费收入积累,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呈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为23.23万亿元,同比增长7.14%。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多项文件,允许符合要求的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出借业务,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取消保险资金可投金融企业(公司)债券白名单要求以及外部信用评级要求等,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扩大,有利于保险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同时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也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保险公司投资资产结构较为稳定,债券及其他投资占比超七成,监管机构引导保险资金加大标准化产品投资,未来非标产品占比或将下降。银行存款、债券投资等固收类投资收益稳定、久期长且期限确定,能较好地匹配保险资金的偏好与期限,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比例长期稳定在50%左右;股票及基金投资是保险投资提高收益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权益投资比例稳定在10%-15%;其他投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偿二代二期工程大幅上调了无法穿透的信托计划及资管产品的最低资本基础因子,《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增加了非标产品投资比例限制,在政策引导下,未来非标产品投资比例或将下降,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投资资产质量,但考虑到非标资产能提供相对较高的收益,未来优质的非标资产对于险资仍具备较高吸引力。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权益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信用市场复杂度提升,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投资收益方面,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投资收益不确定性较大。从近年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来看,整体投资业绩波动趋势与权益市场当年走势相关度高,但受投资策略、投研能力、减值计提等多方面影响,各险企投资收益率呈现一定的分化。展望2022年,受全球经济下滑、通胀高企、疫情反复、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但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2022年长端利率走势不确定性较大,固收类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加大。近年来债券市场信用风险频发,部分违约主体为地方国企,弱资质国企的信用风险暴露加大了信用债投资难度,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出台较为密集,房地产行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部分信用债和债权投资计划等非标产品投资于商业地产,加大了前述类型投资的潜在市场风险,国内信用市场复杂度提升,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整体来看,保险公司投资难度加大,投资收益承压。

偿二代二期工程对险企资本认定趋严,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性水平或将继续下滑,部分险企面临资本补充压力;监管机构拟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工具进一步丰富

保险行业整体偿付能力保持充足水平,个别中小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主要监管指标数据,2021年以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下降,2021年四季度末,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2.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9.7%;91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7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8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4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偿二代二期工程对险企资本认定趋严,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性水平或将继续下滑,部分险企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就《关于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核心二级资本,以提升保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公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包含减记或转股条款,不含利率跳升机制及其他赎回激励,偿付能力顺序先于核心一级资本,保险公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可能归属为权益工具,投资者群体将受到一定限制,预计发行难度和发行成本较资本补充债有所上升。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中证鹏元评级”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