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接人,信息和资产

    和百万人一起成长

心怀悲悯,手握镰刀。

产品高度同质化,销售费用越来越高,风险也水涨船高。

作者:政信三公子

来源:政信三公子(ID:whatever201812)

(一)

前几天,我的大姨夫又来了,晚上睡不着,在知识星球里吐槽理财产品的内卷。

有位读者回帖说:

怀悲悯之心,举镰刀之手,保持身心健康。

这句话,值得说道说道。

理财产品内卷的含义,是说:

越想通过理财改变命运,越无法通过理财来改变命运。好的产品非常稀缺,供不应求,哪可能拆成小额卖给大众投资人呢?

财富管理的精髓是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实现整体上的稳健收益。

在资产配置里,有些产品会亏,有些会赚,有些求稳,有些冒险,但只要对冲后,整体收益能做到7%,我觉得就是特别厉害的。

但是,当前的理财市场有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长期刚兑背景下,投资人的投资经历普遍都在10年以内,并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市场周期,还停留在【既要又要还要】的观念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财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内卷了,而是折叠了。

内卷的意思,是所有投资人面对相同的市场环境和产品供给,只不过随着刚兑陆续打破、风险有序出清和市场的波动性增强,大众投资人辛辛苦苦打理一年财富,头发都熬白了,最后就是理了个寂寞,还不如无脑炒房做包租公和包租婆。

折叠的意思,理财市场已经分化了。

那240万名平均可支配金融资产在3000万元的投资人,生活在理财市场的A类空间。最好的产品优先供给。

那2.4亿名(假设)平均可支配金融资产在300万元以下的投资人,生活在理财市场的B类空间。产品高度同质化,销售费用越来越高,风险也水涨船高。

A类空间讲逻辑,B类空间讲感情。逻辑很冰冷,但足够清晰。

理财就是理财,感情就是感情。又想赚钱,又想感情,人财两得,想得美。

站在机构的角度,要么盯着A类空间,通过苦心孤诣的专业能力获得认可。要么就盯着B类空间,心怀悲悯,手握镰刀。

所以,如果身处A类空间,求稳和分散就得了。如果身处B类空间,与其“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初衷,最后出现在了不同的维权群里”,还不如想明白点:

要么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不要去赚超越自己认知的钱,躺倒,买买银行保本的大额存单或者流动性比较好的公募基金。

要么就“无风险,不暴富”,不要怂,就是干。燥起来,给你1万倍杠杠,可以把地球戳个窟窿。

就是这么扎心。

(二)

聊聊债券市场。

前几天写了篇文章,聊到了美国独立战争,提到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要不要披露英国老钱的名单?搅起英国内乱,还能省掉债券本息?

美国的做法是,不披露名单,给敌对国的老钱们足额兑付债券本息。

从此,美国国债就是纵横全球市场的无敌信用。在财政最困难的时候,都给敌对国的老钱兑付了本息,当经济好转的时候,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问题二:是给已经失去债券的、有功于共和国的军人和手工业者补偿,还是直接给打折接债的投机分子足额兑付?

美国的做法是,给投机分子足额兑付。虽然投机分子不配,但是他们合法合规。

问题三:战争结束后,富裕州已经偿还了债务,但是穷州已经被债务压的财政濒临破产。联邦中央政府要不要拿国家的税收,帮穷州兑付债券?

美国的做法是,给穷州代偿了。当然,联邦政府对穷州的控制力也更强了。

如果你听完这三个问题及其答案,还是有点懵皮,那我换三个类似的问题:

1-地方政府要不要查金融机构关联人签署的财顾协议(参考英国老钱资敌分子)?

2-地方城投要不要差别化兑付债券(参考投机分子打折接债)?

3-中央要不要给公园省、哏都、鲜花省、醋省乃至其它省份的隐形债务兜底(参考美国联邦政府给穷州代偿)?

关于城投债的未来很简单:

最终甄别后,非市场化的部分,通过【减债基金】来时间换空间;市场化的部分,谁家孩子谁抱走。

什么时候开始最终甄别,什么时候就是城投债故事的终结。

聊完城投债,再聊聊国企产业债。

其实没什么好聊的,要么债务重组,卸下财务重负后再出发;要么就拖一天算一天,反正不要做第一家出事的。

我挺看好盐湖省、哏都和山药省的,问题国企,躺都躺倒了,债务重组后,轻装上阵,长期向好。

那些仍然高息融资硬撑的,我一家都不会投。说什么好话,表什么态度,无非就是拖,无非就是一场赌博接着一场赌博。风险是机构的,人情是领导的。

(三)

21金融圈记者写了篇文章,非常有深度,但是在市场上并没有引起广泛讨论。

“在资管新规严令禁止银行资管滚动发行的资金池模式之后,行业内又出现了一种“擦边球”的新招——

通过信托通道设立“体外资产池”,大量装入PPN(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公司债等可以采用买入成本法计价的资产,同一家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的申购赎回,均可通过同一个资产庞大的信托计划来调节收益,使净值趋于稳定。”

简言之,就是刚兑,就是期限错配的体外资金池,底层80%是非标化的标(或叫:贴着标马甲的非标),毫无流动性可言。

在过去,那几家知名的信托或财富公司资金池就是这么玩的,刚兑+期限错配资金池+底层毫无流动性的非标。

等把过去积攒的底子耗干,游戏就玩不下去了,该炸就炸。现在某些银行能这么玩,无非是底子厚,这些年攒了不少安全垫。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在银行的底子耗干前,市场迎来新的繁荣周期,就是乾坤大挪移成功,时间换空间的典范。

如果在银行的底子耗干前,市场还处于震荡调整下行趋势,该炸就炸,再来一波重组。

银行难道不知道风险嘛?

门儿清的。

但是,市场已是劣币驱逐良币,真·净值化,绝大多数投资人是看不懂的,如果看不懂,他们就会用脚投票,去路径依赖。

这时候,哪家银行真转型,哪家银行就要瘦身掉规模,规模掉多了,可腾挪的空间就变小了,说不定哪个雷就捂不住了。

怎么解决?

改革都很简单的,要么【倒逼】,要么【上压】。

市场爆雷越多,倒逼银行改革越快。监管上压越紧,枪口指导调整越快。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资产界立场。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本文由“政信三公子”投稿资产界,并经资产界编辑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原标题:

【盛会邀请】2024大连·特殊资产管理高峰论坛报名开启(11.15-11.16)

年卡会员

加入特殊资产交流群

好课推荐
热门评论

还没有评论,赶快来抢沙发吧~